心系中华
——琉球闽人家谱、闽人宗亲会与中华文化之传承

吴巍巍 吴泽宇 文/图


   琉球闽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明朝初年,朱元璋遣使诏谕四海,海外诸国慑于中国的声威,倾心中国的富庶和文明,仰慕中国文化的魅力,纷纷称臣纳贡,远在太平洋中的琉球岛国也不例外。1372年明朝使臣杨载对琉球招谕后,琉球中山王察度就派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从此建立起来,一晃就是500余年。
   时至今日,琉球闽人依然保持自己的宗亲会。福建沿海各地与琉球闽人相关的家谱、家族依然存在。福州城门的林浦的林氏是琉球闽人林氏的发祥地,琉球林氏的后人已成功地回到林浦寻根祭祖。琉球闽人的郑氏、梁氏,也在长乐找到自己的祖祠。另有琉球闽人王姓、阮姓、毛姓,都在漳州地区找到祖庙。继之,两地的闽人时常走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家族文化交流活动。琉球闽人后代,也希望能在当地寻找到能证实琉球闽人是从他们的祖居地迁徙到琉球的。在21世纪的今天,在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开放社会,琉球闽人家族组织积极整合族群凝聚力,建立族群共同生活,在增进与福建祖居地乡亲密切联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日本政府妄图于冲绳地区大力抹去中国文化影响的当下,琉球闽人后裔这种自发的出于对祖根文化溯源追寻的真挚的实践活动,更应当值得我们重视和支持。

久米村


   一、闽人移居琉球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1],三十六姓亦有三十六户之说,如《殊域周咨录》载:“上赐王闽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户,以使贡使、行人往来”。据家谱资料记载,闽人三十六姓到了琉球后,琉球国王大喜,“即令三十六姓择土以居之,号其地曰唐营(俗称久米村),亦称营中,至大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唐荣”[2]。
   有关琉球闽人的姓氏尚无完整的史料记载。查阅琉球闽人家谱,涉及的族姓仅有以下十五姓,家谱中关于其姓氏源流有着详细的记载:
 


   从上述家谱姓氏源流我们可以看出,王、金、阮、红、蔡、陈、程、郑、毛、梁十姓是明原赐三十六姓,而后宅于唐荣。这一时期的琉球闽人在中琉朝贡贸易体制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琉球对外贸易的衰退,加之“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18]亦或“因进贡潜居内地,遂成家业年久不还本国者”。久米村呈衰弱之势,1579年,谢杰使琉球时,描述到“三十六姓今所存者,仅七姓”。由于“历年久远,子姓凋谢,以故本国官裔中拔其习熟汉语,精通学文者补之,俾无缺贡使之选”[19]。为了进一步发展琉球来明的朝贡贸易,先后补周、曾、孙、魏、林五姓,余下的姓氏目前无从考证。
 

久米村放大图

   移居久米村的琉球闽人起初多为自幼学习汉语,精通熟悉汉语,擅长写文章之人,主要从事进贡事务。三十六姓子孙,随着所受教育以及环境的的改变,部分转向政治、文教方面发展,但主要从事的还是朝贡相关事务,在明、清朝贡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之,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对琉球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对琉球的传播。
 

   二、琉球闽人家谱与中华文化之传承

   1.琉球闽人家谱概述
  琉球闽人家谱编修历史悠久,琉球家谱的成立始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王府设立“系图座”,命士族编纂家谱后有之。球阳载:“始授御系图奉行职,而始今群臣各修家谱,已誊写二部,以备上览。其一部藏御系图座,一部押御朱印以为颁赐,各为传家之宝”[20]。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始定五年一次清缮诸士家谱,每年凑补为例,将其家谱分以为五,一年誊录,其一以备,圣览至于五年清缮。”
 

琉球王国国家图

   琉球闽人编纂家谱之初,受中国宋明以来的文化影响深远,多以家谱与方志、国史并称,强调“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族谱比拟国史,“欲著世系辨昭穆”,宗族血统必须分明,同时为了以尊祖敬宗,与这一时期的中国家谱编纂的目的相同。家谱有规范的谱例,与中国同一时期家谱的编纂体例有着众多相同之处。基本上是以汉字书写的,而且都用清朝年号,这也不难看出汉文化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内容上看,琉球闽人家谱编纂深受中国家谱的影响,与中国的家谱几乎相同,少有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中华文化对其影响颇大。
   2.婚姻习俗
   家谱中记载了琉球闽人的婚姻习俗。琉球闽人家谱中关于蔡温之子蔡翼结婚事宜有着详细的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十六日,尚敬王为尚宽氏与蔡翼定下婚约。为了讲究门当户对,以蔡温家“甚狭之故改赐家宅”,新宅建成后“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九日,奏允本年十月恭行婚礼,此日奏立媒氏首里大阿母志良礼,婚礼司尚氏浦添亲方,朝夷、富滨亲云上武氏崇贺等。三月十七日,尚氏思真鹤金,按司加那志蒙赐南风,原间切津嘉山按司加那志。命而立焉:八月初三择吉行纳采礼(俗叫ミハキ御酒),十三日行纳吉礼(俗叫中入御笼饭),二十六日行纳币礼(俗叫大御篭饭),九月初九日大美御赐于赐米五石,二十二日行请期礼(俗叫カタリ御笼饭),十月初四日行合卺礼(俗叫御祢引),明日夙玉行归见舅姑之礼,又明日行全庆礼(俗叫三日御祝仪)。初九日,翼乃室闪氏蒙,大美御殿行婿见礼(俗叫御婿入),时赐翼杦原二束、扇子一匣,赐室尚氏茶色绫一端、赤苎布一端。十七日,圣上、国母、王妃来为贺婚礼事幸于敝宅,时赐母叶氏御花一饰、御玉贯一双。二十三日,蒙闻得大君御殿初召翼及室尚氏,时赐翼上纸一束及扇子一匣。翌年正月十八日行拜祠礼。”[21]我们不难看出,琉球的婚俗大致如下:订婚→纳采→纳吉→纳币→请期→合卺→全庆→婿见→拜祠。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婚姻习俗“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相似。

琉球婚宴图


   3.继承制度
   家谱中记载了琉球闽人的继承制度。久米村原是由闽人36姓及其子孙发展而成,为维持宗族命脉,重视父系血脉血缘的系统,久米村人基本上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与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相似。但子孙并非一直繁衍绵延,无子嗣时,可以立侄子为养子,如果没有则弟弟继承。康熙 二十五年(1686年)年只剩下蔡、郑、林、梁、金五姓,红、陈二姓漂流民,万历年间赐姓的阮、王二姓,以及万历以后编入的郑、毛二氏。细究家谱,发现异姓养子例不少。红氏原姓紫,应是被红氏收为养子。红氏有子孙给梁氏当养子,而梁氏又有给蔡氏、陈氏当养子的例子。

中琉梁氏族谱


   4.家谱中的著作
   琉球闽人撰写的文章与著作不少。如程顺则撰写的《琉球国创建关帝庙记》《琉球新建圣庙记》《庙学纪略》《新建启圣公祠记》;蔡文溥的《中山学校序》;蔡温的《重修南北炮台记》等行文流畅,风格独异,词句精美,令人读来朗朗上口。这些记叙的流传反映了当时的琉球社会崇尚汉文,同时也说明了汉文学在琉球已为相当多的人所掌握,所欣赏。琉球闽人撰写的文章也有许多被收录在琉球闽人家谱中。琉球闽人家谱的传世,就是琉球闽人的杰作,他们将中国谱牒的编写方式传入琉球。中国的谱牒是记述氏族世家的书籍,自古有之。《史记•太史公自序》就载有“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明清时期,民间对修纂族谱十分重视,这一修撰谱牒的风气就是由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的。同样,中国史书的编写方法,也是琉球闽人的杰作。雍正二年(1724年),其时担任琉球国师的闽人后裔——蔡温主持了《中山世谱》的编撰工作。他在首卷序中说,“臣温在册使徐公处获琉球沿革草志及使录等书,悉曲读之”,由此可见,琉球史书不仅在内容上吸收了中国作者的成果,而且在体制上也完全采用了中国史书的某些方法。如《中山世谱》就是以编年体的形式撰写的。
   5.教育方面
   由于中国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琉球,闽人移居琉球传播儒家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上历年来琉球王府派遣琉球学生到中国学习,耳濡目染,儒学在琉球急速地发展起来。如《金氏家谱》金正华条就记述了琉球建孔庙的事。“康熙十一年壬子创建孔子庙。时同蔡彬喜友名亲云上,督修庙地,四周石墙及庙堂事。自正月起工至癸丑年冬告成。按中山自明初通中国,虽知尊圣人重文教,然而未会行释奠礼。至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故总理唐荣司紫金大夫蔡坚奉使入贡,登孔子庙见车服礼器而心向往之。于是图圣像以归,每当春秋二仲上丁之期约,唐荣士大夫轮流家而祀之。然未遑立庙。至于康熙十年辛亥,总理唐荣司紫金大夫金正春始以立庙请国王,于是允其请,卜地于泉崎桥头鼎建圣庙。中山之有文庙者于是乎始矣”[22]。孔庙的兴建,说明儒学在琉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琉球社会的思想观念、传统意识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以致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琉球古国的儒学遗风。在繁华的街区旁依然矗立着高高的孔子塑像,说明千百年来,儒学在琉球地区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三、琉球闽人宗亲会与中华文化之传承

   改革开放后,随着日本和中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冲绳县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的宗族活动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就是定期组织族内成员前往中国福建寻根祭祖,修订族谱,建立宗族新的社会联系。1987年,由冲绳历史学家高良仓吉教授率领的日本专家代表,携带琉球闽人家谱来闽寻根,在时任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旅游局长南江先生的主持下,委托福州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的林伟功为总查证人,负责全省“闽人三十六姓”寻根工作。1992年是闽人三十六姓移居600年的纪念日,在久米村遗址,举办了闽人三十六姓发祥地的纪念碑揭幕仪式。为此日本历史学者与福建地方志研究人员、姓氏源流研究会的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家谱资料,开展日本冲绳闽人家族与福建宗族谱系考证的工作。几年来,经过多方合作与努力,基本完成在福州地区的蔡、林、金、梁等姓,莆田的陈姓,泉州的蔡姓,漳州的毛、阮、王、陈等姓氏宗祖地的查证,但是寻找与琉球闽人家谱对接的工作却十分迷茫,见不到一点的希望。从此以后,琉球闽人后裔各姓团体踏上了前往福建的寻根之旅。如1987年和1993年,“阮氏我华会”和“王氏槐王会”先后前来福建寻根。

  1.冲绳久米“林姓会”
  琉球林氏在福州祖祠林浦,又名濂浦,位于福州南台岛的东北端,距福州市区11公里,隶属福州仓山区城门镇,下辖狮山、濂江、绍岐和福濂4个自然村落。《林氏家谱序》记载,“考林氏素为闽之望族,枝分派衍,蕃于闽邦久矣。我始迁祖讳喜公者,生于闽邑,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壬申,奉命初抵中山,则所谓三十六姓之一姓也。自喜公迁于唐荣(营),子孙绵延,遂为中山乔木,故其子孙曾为朝贡之司,奉命拜受长史传升大夫者有之。或为指南之职,航梯万里,屡往中华及西南诸国者又有之,或效远祖和靖公爱梅,遂逢梅木之灵者,又有之矣。”[23]
   林姓始祖是林浦出身的林喜,“原是福建福州府闽县林浦之人也。明洪永间,奉命同闽人三十六姓始迁中山,以敷文教”[24]。其后裔现在日本冲绳已经繁衍20多代。经过6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这些林姓后裔子孙基本上经历了“琉球本土化”和“日本化”两个阶段,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华人或华侨了。冲绳久米“林姓会”成员曾于20世纪90年代两度拜访林浦,进行寻根问祖之行。通过交流可知他们已经衍化出除大宗为名嘉山外,有仪间、金城、新垣、岛袋、平安座、栋等多种姓氏,现有人口2千余人。琉球王国时期,久米林姓子孙多数承担王府对中外交事务,其中的通事官林茂、林英、林荣、林乔、林国用和林茂盛等人多次出使中国。林浦的林氏宗祠香火依旧,琉球林氏后裔延绵不断地来此进香,他们谒祖寻根,毋庸置疑,这种血脉之亲,这种思乡之情,将两地的林氏族亲紧紧地连在一起。岁月不能抹去历史的记忆,可以想见,林姓的琉球闽人将世代相传,福州林浦是他们永远的圣地。
  2.冲绳“梁氏吴江会”
   其先人是明朝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江田村人梁嵩,他于永乐年间奉命移居琉球。家谱载:“有始祖讳添者,于洪武来自长乐而奉迁于琉球”[25]。如今梁氏在冲绳尚存1400余人。据《吴江梁氏总世系图》记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时代,末子庸受封于夏阳的梁山,称为梁伯,其后子孙冠名梁姓,并分散各地。福建福州一支,始自晋朝安帝年间前来福州长乐并定居下来。明朝永乐年间,江田村梁嵩,受明政府派遣前往琉球国,并世代居住久米村归化为琉球人。
 

梁氏吴江会

   冲绳梁氏大宗家龟岛家的祖坟在那霸市牧志一带,墓主是琉球梁氏第四代。据说,琉球梁氏早先三代都是年老返乡,到第四代才开始归化琉球国。从墓碑文的内容看,墓主是久米村总役。此后,梁氏后裔亦担任琉球王国的各种官职,诸如正议大夫、长史、都通事等,梁氏一族在琉球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梁氏吴江会在组织祭祖等宗族活动,加强族内的凝聚力,开拓新的社会资源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琉球闽人后裔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正月迎新,清明祭祖,重阳敬老,孔庙祭典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梁氏吴江会通过组织这些传统活动,使宗亲组织的作用显的越来越重要,使宗亲之间更加团结,更具凝聚力。
  3.冲绳“阮氏我华会”
   其发源地是漳州角美镇埭头村阮氏宗祠“世德堂”。《阮氏家谱》记载:“元祖讳国,原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二十八日奉旨为三十六姓,甫抵中山赐宅唐荣,食采地俸禄,是唐荣有阮氏自国始矣”[26]。如今冲绳的阮氏后裔尚有3500多人。
   冲绳“阮氏我华会”的“我华”两字,其意思就是“我是中华人”。阮氏一族如今在冲绳地区已传续了十几世,影响不小。阮氏我华会每年都举行许多的活动,会员之间相互扶助有利于福利保障,会员的子弟在中国留学,还会被赠予支援金。如今的世德堂也是冲绳的阮氏我华会捐资重建的。1987年至1988年,日本冲绳阮氏我华会曾两次回乡寻根谒祖。他们根据族谱记载,几经辗转,终于发现漳州龙海角美埭头村“世德堂”就是他们的祖祠。可惜的是“世德堂”已作为粮食仓库在使用,两边的护厝也被私人占用。阮氏我华会为恢复祖祠的修建与使用,慷慨捐资35000美元,用于重建阮氏宗祠。2010年冲绳梁氏吴江会成员跨越600年的历史长河前来福建寻根祭祖,引起冲绳和福建媒体的极大关注。琉球闽人后裔,这支来自岛国,散发着古老神秘气息的族群,经历了颠沛流离、血与火的洗礼,经过时世变迁的荡涤,不但没有衰微零落,反而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其宗族组织,在21世纪的今天,在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开放社会,他们发挥了整合族群凝聚力,建立族群共同生活,在增进与福建祖居地乡亲密切联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琉球墓园


  4.冲绳“王氏槐王会”
   其先祖是明朝万历十九年从福建漳州龙溪前来琉球的王立思。家谱载:“元祖通事讳立思,号肖国,嘉靖三十年辛亥三月初三日生,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十二月初二日卒于闽柔远驿,享年五十,嗣后尸棺其弟王立威带回故土,立思原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也。于万历十九年奉圣旨始迁中山以补三十六姓因此先王赐宅于唐荣以居之”。[27]其会员人数不详,宗家国场,支系有11支,知名、大田、上运天、小渡、新崎、仲宗根、名嘉真、久高、山田、伊计、 宫城,分布在那霸市、嘉手纳町、系满市、首里市、丰见城村、冲绳市、具志川市、石川市、与那城村、宜野湾市、西原町、金武町、宜野座村、及离岛、日本本土的兵库县神户市。1987年,双方确立宗亲关系后,双方的往来频繁。1988年漳州王深渊、王龙根代表王氏全体向那霸王氏发去了新年贺卡;那霸王氏访问团多次回到故乡探访,例如2003年重阳节回到漳州,由王天甫等人接待并且全程陪同。期间王作民先生的夫人因病去世,那霸族亲已经离开漳州,通过导游得知这个噩耗,遂委托导游向王作民带回悼文和慰问金,回国后收到王作民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那霸族亲送来的悼文及慰问金的感谢之情。王作民曾在1992年前往那霸访问,在这17年间双方共会面6次。漳州王氏族亲还赠送了访问团众多的书画作品,如王作民先生的著作《谈古说今话漳州》及书法字画等。

首里城


  5.冲绳“毛氏久米国鼎会”
   其先祖也是明朝万历年间补姓加入闽人三十六姓的。家谱记载:“吾元祖擎台讳国鼎,乃福建漳州龙溪之人,聚族唐荣”[28]。1987年7月27日至8月3日,琉球毛氏宗亲会派出代表,偕同琉球闽人王氏、阮氏前往祖居地福建漳州龙海角美镇满美社访问。当时去的有县立图书馆的主管、冲绳电影中心的代表,摄影旅行社的人员,共计八人,他们来到福建漳州,寻根问祖,找到祖庙,焚香敬拜。1987年10月2日至9日,琉球闽人毛氏10人、阮氏10人、蔡氏2人、陈氏1人、林氏2人、王氏1人,以及相关人员总计32人一行,沿着前次访祖的路线,前往漳州各个宗室的祖庙,顶礼膜拜,引起轰动,当地政府还用警车开道,以壮声势。199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以毛氏后人吉川朝雄为团长的毛氏宗亲代表团一路风尘来到福建漳州龙海的满美社祭祖。尽管道路崎岖,大家分乘几辆车兴致勃勃地前往祖庙,庙前广场有百余人,大家鼓掌欢迎来自冲绳的毛氏乡亲。彩旗招展,鞭炮声声。琉球毛氏乡亲得到最为隆重的欢迎。他们在祖庙将新修纂的《毛氏家谱》敬献给福建的亲人,其场面乡亲融融,血溶于水。琉球毛氏后人对漳州祖庙的拜祭,增强了他们的乡愁,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心目中的那块圣地。
 

毛氏国鼎会


 

   四、结 语

   琉球闽人透过家谱的文字记载、口传、清明祭的祭祀仪礼来记忆祖先,凝聚团结。不论是真实或想象,祖籍地一向是表现地域性、民族性或社会性认同的重要元素。载有祖籍地的家谱有时可以成为获得民族地位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武器。家谱对琉球闽人来说,不仅是身份与对琉球社会贡献的证明,更是与祖国大陆交流的重要媒介。
   琉球闽人历经历史沧桑,大起大落。他们与琉球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有着无限的快乐和凄楚的苦痛。他们呕心沥血,为琉球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民族在琉球逐渐地琉化,中华文化不断为琉球国所吸收、融合,移植于琉球,当琉球人和中国移民双向的转化达到一致时,这种融合就达到最佳的状态。他们与当地琉球人通婚,繁衍子孙后代,向琉球人传播中华文化,以致于从语言到文字,从生活习俗到文化教育,都在双向的交流中融为一体,他们既向琉球社会引进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使自己接受了这一融合之后的文化。他们与中国移民相处,仿效中华文化,他们向慕中国的文学艺术,崇尚中国的时尚风俗,从政治体制到教育体制、从生产技术到科学文化,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们已完全融入琉球社会,但是他们依然记住故土——中国,记住自己的血管中流淌着祖先的血。
 



注释:
[1]龙文彬:《明会要》第77卷,中华书局,1956年。
[2]《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295页。
[3]《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1页。
[4]《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23页。
[5]《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52页。
[6]《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175页。
[7]《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196页。
[8]《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246页。
[9]《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378页。
[10]《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386页。
[11]《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413页。
[12]《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479页。
[13]《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541页。
[14]《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571页
[15]《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705页。
[16]《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752页。
[17]《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917页。
[18]《中山世谱》卷3,第44页。
[19]《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704页。
[20]高津孝,陈捷:《琉球王国汉文献集成》,《球阳》卷八,复旦大学出版社。
[21]《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366页。
[22]《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59页。
[23]《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917页。
[24]《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918页。
[25]《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752页。
[26]《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155页。
[27]《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942页。
[28]《久米村系家谱》,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0年,第7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