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到处少林风
——文都泉州南少林寺揭秘

林少川

 

泉州南少林寺(王惠宁摄影)

 

   “天下功夫出少林”,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古往今来,世传“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北少林”,即河南嵩山少林寺,而福建“南少林”则是泉州少林寺。上世纪30年代主持南京国术馆编审处的少林研究学者唐豪先生,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中专门考证,泉州确有少林寺。
   “南少林在泉州”。自古到今,泉州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认定的。问问那些年过半百的父老乡亲,在上世纪50年代只要经过泉州东门仁风街时,便可以看到一座“东禅少林寺”。在“东禅少林寺”门口,还树立一块“南少林遗迹” 的文物保护碑。
   作为一名耳闻目睹泉州少林寺史迹的土生土长泉州人,笔者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从事历史研究时,对于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南少林之谜”特感兴趣。为了揭开“南少林”之迷雾,笔者“不唯书、不唯上、只求实”,在遍查福建现存地方史志竟是一片空白之状况下,独辟蹊径,走泉州侨乡社会调查之路,致力于辑佚校注记载闽南地方史料的清代学者蔡永蒹手稿《西山杂志》,运用《西山杂志》新史料考证“南少林”,终于在1992年完成一项新发现——史料见证“南少林在泉州”:泉州少林寺即南少林寺遗址,确在泉州清源山麓。
   时间一晃二十年过去了,2012年永春发现一方清初和尚墓塔铭,赫然镌刻有两处“少林寺”字样,这一无可辩驳的石刻文物证据,再次见证了泉州确有少林寺,有力佐证了南少林在泉州的一段辉煌历史。

 

   一、“南少林在泉州”之史料考证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上世纪80~90年代,笔者在华侨大学从事国家级课题(华侨族谱)研究时,有机会在闽南侨乡查阅大量民间资料,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在晋江陆续发现的《西山杂志》手稿及抄本有关泉州南少林珍贵史料。

《西山杂志》 (林少川 供图)


   《西山杂志》由清嘉庆年间晋江东石蔡永蒹(1776~1835)撰,未曾刊印,仅存手稿,全书计12本,1630页,在战乱中已失过半,新中国成立后保存在其族侄孙蔡春草先生处,仅剩6本,其中2本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失落,后经笔者于1990年在晋江侨乡调查中重新发现、辑录。兹将“少林寺”条文内容辑录于后(其余“东岳”、“龙降”、“统志”、“下辇”、“九坑”等从略),相信将有助于“拂去蒙尘见真迹”,还历史本来之面目,即:南少林寺确在泉州!
   《西山杂志》之“少林寺”条文记载:


   “河南登封县北嵩山,华夏之中岳也。绵亘数十里,环绕三十六峰,中曰峻极,东曰太室,西曰少室,高七千余尺,岩壑林泉之胜也。少室山上少林寺,始建于拓拔氏元魏时,达摩西归,遗有一履在此寺焉。达摩卓锡于兹九载,教僧徒击技,称少林寺派,流传黄河一带。隋末,郑王则(王世充自称郑王,此为王世充之将王仁则之略称)暴虐,民多避苛于寺,少林长老济慈,容收千徒学艺,超群者十三人也,飞腾兵器,世称十三棍释:一空、半空、元空、色空、禅空、了空、悟空、智空、静空、虚空、真空、法空、律空,此即十三棍之救唐王也,少室空石千佛洞壁画之所志也。
   “十三空死于郑王(即王世充)之兵燹有七矣,郑王之暴灭于唐,此即天理之报矣。唐王感少林寺之恩,赐以袈裟,褒其习武也。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南唐天佑四年(907年,越王钱缪天佑四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闽王)之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诏修也。宋末,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遣胡骑冲少林寺,寺僧被屠大半,而元兵三万死余数千矣。少林寺僧曰法本、法华,技武超群,剑光如飞,杀出生门,逃之德化戴云山焉,建玄妙观。泉州少林寺,明洪武十年(l377年)玄妙观法本高龄佰有三十五矣,劝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僧人传授技击于泉南。嘉靖间(l522~1566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武场。万历时(l573~1620年)东石武举人蔡秉元是其例也。武庠生蔡延赓,少时从少林寺僧志明,学得十八件兵器法,技击高超。南邑人冯安,从蔡延赓学也。冯安门人有黄眉、白眉、冯道德,而五梅、苗显、至善、了凡、了因则其徒侄也。
   “晋邑人胡甫之粤,被羊城纶房工员殴毙。其子胡坤,字惠乾,亡入闽,就少林寺武。悬木于空,四面击、金钟罩、铁布衫之法也。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垅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农、武樵。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绝技也。寺造柴罗汉、活机纽,僧人均无法逃遁,世称十八柴人。胡惠乾学未满期,报父仇心切,半空夜逃,打格柴人至十七门,倒从窦扒走也。师兄有佛情,乃释之舍去焉。胡竟专打丝纶房,殴伤命者多。粤人之不甘心,委白进士结连官府,大兴擂台,故有方世玉之打擂也。五梅尼姑初亦袒护方世玉,后受清官之救而踢死方世玉焉。至善与白眉亦属于一派,白眉受清之赂,而夹伤其百斤之头,死于非命。满人假仁假义,戕害方、胡两家,专庇恶绅,此其乾隆所称仁君之无道也。少林寺至善禅师一死,尚不能保少林梵宫,乾隆二十八年(l763年)秋诏焚少林寺,此即乾隆之比郑王仁则更残忍,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
   “少林派之反元反清,可见其闽僧忠于民苦矣。泉之少林派隐伏于南邑一片寺、晋邑海隅。嘉庆间蔡骞(即蔡牵)从一片寺僧性空学武也,故能飞跃于碧波千航之中。性空即了凡之徒也,有徒百人,皆高技绝伦,散居沿海授馆村里,此即达摩拳杀狮技击者。了因亡匿永春,故有永春、达尊、太祖、猴拳之说焉。吾族承先君蔡延赓授传少林派武工,捍卫郑森有功,于明承延平王之请封于桂王永历,赠吾祖十郎大德侯,气魄显濯也。并褒封吾族虎威、虎卫将军二十八人,骠骑将军三十二人;都尉五人;团练使六人也。蔡秉元都统者,蔡延赓团练使之长,凡七十二人皆少林派之武工焉。今者遗老相继去世,虽存杀狮技击,然无复昔年之胜,而学吾族练武者,皆吾祖延赓少林法也。南邑朴里、水头之技击青狮、白眉,即一片寺了凡之教,亦属吾祖少林之一派也。桂林、锦里、龟湖、什姓、郭岑、莲河、安海、石狮、深沪、祥芝、乌浔、塘东、上丙、下丙、型厝、相林诸村杀狮技击,俱聘吾族之传授焉。故吾族可谓之文武双全也。但满人之不让吾宗之入考场,是慑少林派之复兴而加之以附郑叛清之罪也。故吾宗人有文者九十九人焉,弃文航海,拓海兴田,为子孙计也。少林寺武工之法,尚散居在十方千万人之手,一旦可以匡明也。
  “北宋《青阳诗社》之诗云:‘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鲁东诗集》云:‘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紫云诗集》云:‘王家将士起淫心,追逐岑姑入少林。禅月谈经僧呵责,姜芽率众将骑侵。延彬渺问举州困,印志有知达宇参。郡守强词坚逼迫,禅僧挥臂祸来临。来临将士干戈逼,啸聚群僧方丈格。禅月三躬师退寺,姜芽再命焚宫枥。千僧奋起一声呼,刀光剑影逐奸徒。姜芽已死罗南继,万矢齐飞僧半屠。寺毁僧逃落晋南,埋名授馆蔡山庵。风行振武宋重建,十进山门失去三。州官尊佛国尚武,恢复少林震八宇。八宇兴文邦国安,太平兴国国长久。’”

泉州南少林武僧 (王惠宁/ 摄影 )


   《西山杂志》“少林寺”条文,长达1800多字,详细记载了泉州少林寺的地址、规模、设备、沿革、兴废,与嵩山少林寺的关系及明、清时期南少林拳在泉州一带的传播史,材料具体生动,极富史料价值。
   也许有人要问,《西山杂志》之可信程度与学术价值究竟如何?为回答此问题,笔者曾就《西山杂志》其人其书之来龙去脉作一番考证,可参阅拙文《渤泥“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新考》(载《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2期)。该文系笔者运用《西山杂志》新史料,为揭开遗存在东南亚最早的华文墓碑“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1264年)应甲立”之谜提供了罕为人知的考证史实,而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高度重视。
   《西山杂志》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据作者自序,该书共12本,1630多页,可惜经近两世纪之沧桑,已佚过半。目前笔者正在辑侠校注的仅为6本,计400多条。由于该书未曾刊印,侥幸躲过清朝“文字狱”,得以流传至今,但该书之来龙去脉鲜为人知,笔者有必要在此加以介绍。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教授生前(1988年)曾谈及:“晋江蔡永蒹的《西山杂志》一书,素为研究闽南乡土史学者所重视,但从来没刊行,只有抄本传世,得见者少。我亦久闻其名,每以未见全文为憾”(傅衣凌:《<西山杂志>序》,载《福建乡土》1988年第2期),傅衣凌先生之所以说“作者蔡永蒹的生平,茫然无考”( 引文同上),显然乃未见到笔者后来于1990年新发现的蔡永蒹讲述身世的《序言》《叙引》《再陈》《述由》等文之缘故。

禅武少林 (王惠宁/ 摄影 )


   笔者由于工作之需,有幸在晋江侨乡陆续发现《西山杂志》部分失落之手稿以及6种大同小异之传抄本,其中,蔡永蒹《序言》云:
  “吾生于仙迹井里,先大父文扬也,家有航舟十艘,航于番地……吾父章回业乎儒,深造朱程,居廪,积德行善于闾里……吾少从叔父幸,三至维力,即古之龙牙门,至吕宋之棉荖,与畿邦梭罗、三宝垄,七渡交、暹、槟城,历海艰辛,归而勤力苦读矣。命于先七世祖伯,延赓公之叛清附成功之祸,而逆及子孙,莫能上进,故吾宗族举第成之不平,而烹乎航之商,冀子孙来悌能平先君之恨,超然吾大汉之不屈不挠,于永世矣。吾父之才,宜其不亚榜而落弟,为子之学,纵有擎天之才,亦难入其胡觉新之掌……”
   再看他《叙引》之特殊经历吧:
  “吾家三世业于航,出没乎海洋,已有年矣。东之于琉球、台湾,南之于爪哇、暹邦、安南、吕宋,此其继先君之业也。岂意乎,飓风之不仁,而沉乎吾舟,被发为狂乎,曷若为飘萍而寄生乎,宁其游方以糊口乎,毅然别妻而行,作茫茫迷途,何所去乎。适之古陵,有长者云,你之迷途乎,抑为游学乎,吾里塾缺师,胡不为师乎?吾心因之许诺,居授馆两载。偶之富室吴氏家,见有藏书万卷,求之阅焉。有许稷之闽中记、梦溪园记、裴秀之地域图及括地图、括地志、黄论闽记学佬、嘉祐府郡志、嘉定温陵府志、开元十乡志、宋代二十四里村志、士族谱图、古国考陈、四明历史考,博学群书,遂游学于八闽、浙、皖、越、楚、燕、齐、粤、交也。凡诸古刹梵宇,忠节贞孝仁祠碑记,均录之成帙也。吾因之苦寄陈词于乡村之见闻耳,是为叙述境遇也。”
   由上述《序言》《叙引》可见,蔡永蒹之经历确实不平凡:由于其七世祖伯随郑氏抗清,遭到清朝政治迫害,祸及蔡氏家族未能科举登仕,只好转航海经商,后又遇海难船破,则到异乡设塾授徒,偶然之机在富室吴氏家读万卷藏书,尤其是接触到一批当时尚存今已绝迹之重要佚书,最有价值,如《闽中记》《嘉定温陵府志》《宋代二十四村志》《士族谱图》《古国考》《青阳诗集》《青莲诗集》《开元十乡志》《紫云诗集》《鲁东诗集》《龙狮诗集》《仁和诗集》等等。笔者认为,蔡永蒹之所以能在《西山杂志》中翔实记载泉州少林寺史料,则是他所见到大量佚书中有少林寺详细史料,是有所依据的,而不是他凭空杜撰出来的。
   蔡永蒹之所以能够如此翔实而生动地记叙少林寺史迹,是他根据大量的文献史料、文物史料以及民间传说口碑史料综合整理而成的。例如他记叙“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乃“少室空石千佛洞壁画之所志也”,而且引用大量历史文献,如宋《青阳诗社》《鲁东诗集》《紫云诗集》等记叙作证明。《青阳诗社》系北宋太平兴国癸未(983年)进士、南安人刘昌言及其弟端拱己丑(989年)进士刘昌龄所组织的,刘氏兄弟还倡建泉州《桑莲诗社》《青莲诗社》《安仁诗社》等。《鲁东诗集》系南宋开禧乙丑(1205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撰。《紫云诗集》系宋绍定壬辰(1232年)进士、晋江人黄有孚与弟黄明甫昆仲监榜,有孚善诗,有《紫云诗集》十卷,明甫附之释义。上述均实有其人其书,有根有据,并非凭空杜撰。
   由此可见,《西山杂志》所描述的南少林历史,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史料,其价值决不可等闲视之。
   历代文献资料(自唐《闽中记》、宋嘉定《温陵府志》《青阳诗集》《桑莲诗集》《紫云诗集》《鲁东诗集》至清《西山杂志》等)都说明泉州确有少林寺。由于泉州少林寺位于嵩山少林寺以南,故又名“南少林”。
 

   二、“南少林在泉州”之遗址踏勘

   随着《西山杂志》等历史文献的新发现,使我们对历史上久已存在的泉州南少林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较完整的概念。过去泉州文史界一直认为南少林寺即是现存的“东禅少林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根据文献记载及实地踏勘,笔者认为,泉州少林寺规模宏伟,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现存东禅寺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而已。
   踏勘南少林遗址,我们先从有关文献史料查得线索,而后“按图索骥”,实地寻踪探秘。如《西山杂志》引用唐进士许稷《闽中记》载:“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可知唐代之泉州少林寺位于“天坛”之侧,天坛可作为古少林寺的参考坐标。
   为寻访天坛及少林寺遗址,笔者曾十几次前往清源山麓之东岳山一带访古调查。据东岳村老人会会长蔡双童先生介绍,天坛遗址今犹在,即位于现存的“东岳行宫”前面20米处,原有一块巨石,下面是百级石阶,直至数十年前,当地百姓还常到天坛“乞火”。所谓“乞火”,是泉州一种古老民俗,当地各铺各庙的神佛到此“乞火”,就是在天坛上点燃圣火,然后迎接火种返庙。天坛之旁,南少林遗址依稀可辨。
   东岳山现有一处地名叫“山门”。位于明代江夏侯周德兴“剪刀剪芙蓉”坟墓稍东,旁边有一条通往“古福州大道”。距天坛将近一里路,这便是少林寺的山门。当地群众至今仍称呼这一带为少林寺的“山门内”,出少林寺遗址,则称为“山门外”。山门旁有一条山沟,流水潺潺,名叫“世家坑”,据考证乃明代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地史迹,现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尚有叫“刣狗涵”及“柴人”的地名,均与少林寺传说有关。山门边还有“入门塔”遗址,该塔至“文革”前尚存,塔基则至今还在。此外,东岳村在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发动社员开山造田,平整“山门”,曾在山门遗址挖到许多“大方块砖”(每块古砖相当于今天四块“尺二砖”合拼之大),被村民捡回家当作大缸盖。
   沿着“世家坑”进入“山门内”,登上东岳山腰,可见一片开阔地带,其范围比现代400米跑道的大操场还大,此处正是原少林寺建筑群之遗址之一,已于上世纪60~70年代开辟为“打靶场”,用于军事训练。据当地民兵介绍,当年辟建靶场之时,曾发现不少古井、古砖及墙基遗址。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正当“南少林之争”激烈化之时,1992年11月6日,在位于东岳山天坛东侧少林寺范围内的凤山“第四监狱”施工现场工地上发现一座奇特的宋代圆锥状砖墓室,墓内放置两个骨灰陶罐,其中一罐之盖及罐底均有楷书“方”字;另一罐底书有“河南□□□□”6字,而罐盖则为宋代芒口影青白瓷碗,碗面上阴刻有四尊武僧画像,个个作圆睁怒目、摩拳擦掌状,四周还有4朵对称的莲花图案。这批稀世珍品的出土,无疑为“南少林在泉州”的考证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该宋代芒口影青白瓷碗现仍珍存于泉州市博物馆,欢迎大家前往参观、考证。

武僧演武 (王惠宁/ 摄影 )


   经过实地勘察,如今在东岳山麓的南少林遗址上,地名仍存,山形依旧,地形地貌以及实物迹象与文献史料有关记载是相符合的。宋代《鲁东诗集》曰:“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西山杂志》载:“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这些记述是可信的。
   在此,笔者有必要从文献记载及实地勘察两方面着重介绍泉州现存的文物古迹——东禅少林寺。该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火烧泉州少林寺之后,于咸丰年间在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它只是历史上三兴三废的南少林寺之一小部分遗存。
   据道光《晋江县志》卷六十九记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唐乾符中,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赐今名。宋德祐、元至正两遭火、寻复建。明宣德十年重修,后废。僧人修其旧址十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可见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不及明代之十分之一。
   如上所述,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东禅寺不过是其中之一,后因诸寺皆废,现存的东禅寺亦只存原址的十分之一,致使今人误认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泉州少林寺竟然如此之小,外地有人产生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又由于“文革”浩劫,该寺“少林古迹”匾额及有关壁画、楹联已荡然无存。1992年笔者曾多次前往踏勘,适遇该寺正在落架大修,施工现场一片忙乱,原拟在此寻觅现存之少林寺史迹已不可能了。但笔者并不灰心,仍在该寺周围继续调查研究,幸经世居在少林寺旁的泉州文化名人吕文俊老先生提供重要线索,“文革”前曾有人专门抄录了东禅少林寺的全部匾额楹联,现存于海外,于是笔者寄希望于这批珍贵史料能够“出口转内销”失而复得!果然,值得庆幸的是,东禅少林寺的史迹并未被毁尽。现任香港“三师堂武术馆”馆长洪敦耕先生,确曾于1963年访问该寺,详细抄录了有关匾额、楹联石刻。为保存珍贵史料,特将洪敦耕先生《泉州少林寺见闻》转引如下:
   “福建省泉州市仁风门外东湖畔有个古刹叫少林寺。……笔者于一九六三年冬走访该寺,见一老尼年逾古稀,自云在寺中居住五十多年。此寺系在古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质小庙,与古少林寺之规模自然今非昔比了。兹将当时所见抄录如下:
   少林寺门口长若九米,只有二进。大门上匾额写着:东禅古寺。边款:丁卯年阳月吉旦,泉郡诸董事重修。入门一进匾额写着:少林寺(篆体字)。左右柱联写着:“一念真诚通法座,九天瑞霭获慈航”。二进有佛阁,阁上匾额写着:慈航普济。边款:同治六年丁卯孟春谷旦,钦加提督衔署县澎水陆挂印总镇坚勇巴图里人曾元福敬立。左右柱联写着:“净瓶杨柳枝洒点点风调雨顺,紫竹白莺哥叫声声国泰民安”。边款:咸丰丁巳年花月吉旦,董事倪亦才、陈朝泉、陈明捷同敬立。供桌案前写着:敕赐镇国东禅少林寺。佛国供桌写着:东禅寺佛祖案棹。边款:同治丁卯荔月谷旦。泉郡十八罗汉壁画,每边各九,诸磨房同敬置佛像,用玻璃框围之。框缘左右分列两行字:咸丰年仲冬新建,一九五五年秋重修。左右墙壁上的罗汉,形态各异。佛阁右侧有一边门,门内即老尼卧室。卧室右侧另有一门通寺外。门外有遮雨门廊,长度约四米。门上有一匾额写着:少林古迹。边款:丙辰春幻空书,乙酉冬瑞陀立。门廊左右墙壁上有联语,分列左右写着:“东山寂历道心生虚谷逍遥野鸟声,禅室从来云外尝香台岂是世巾情”。寺后数百米,于东岳山腰有二石亭,叫做万善亭与万缘亭。据说此二石亭即少林寺之山门也。惟寺中老尼对少林寺沿革语焉不详,以致无所问津,实为憾事。
  附记:笔者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乘春节返回泉州探亲的机会,特地再访少林寺遗址,与一九六三年所见已面目全非,本在意料之中也。所有匾额壁画、柱联均荡然无存,以致无实物相片可供读者一阅。旧寺早已扩建为泉州市东海公社仁风大队农械厂了。幸而笔者一九六三年抄录资料尚未遭劫,得以留雪泥鸿爪。人世沧桑,感慨系之。”
   上述全文转引的是香港著名中医师、武术家、三师堂武术馆长洪敦耕先生1963年记录东禅少林寺原貌之第一手资料,详尽可信,弥足珍贵,正好可补我们今天实地踏勘之所缺,实乃功德无量。
  另据泉州市文管会已故业务干部陈祖泽于先生1962年进行调查,于同年6月15日刊登于《泉州报》题为《福建少林寺在泉州》一文载:“现在泉州东门外里许有东禅寺,寺前悬有‘少林古迹’匾额一方。在寺左尚立有‘少林古迹’四大字石刻,今已不见。该寺即是少林寺。据传当时少林寺范围颇大,遍及岳顶、五斗内。今在该地尚有一处叫‘山门内’,即为寺之山门。而东禅寺仅为少林寺一部份。”
   又据1958年1月l2日《泉州报》刊载武术家万籁声先生文章,亦称“福建少林寺在泉州东岳山”。均与洪敦耕先生所记相同。

 

   三、近期永春出土和尚墓塔铭, 文物见证泉州确有少林寺


   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南少林”之争最终以泉州、莆田、福清各地“各自表述”并且各自复建或新建“南少林”之后,“弹指一挥间”,20多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然而,正应验了一句名言“时间将会证明一切的”,“南少林在泉州”既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会有历史事实不断来证实。近期(2012年)永春发现一方清初和尚墓塔铭,300多年前的石刻赫然镌刻有两处“少林寺”字样,这一无可辩驳的石刻文物证据,再次见证了泉州确有少林寺,有力佐证了南少林在泉州的一段辉煌历史。

泉州永春出土清初和尚墓塔铭 (林少川 潘长安/ 供图)


   该墓塔铭题为《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是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民颜文权在狮寨山整理山地时,从一座已被盗的古墓里发现的。据考证,墓塔铭是墓主人铁山和尚在生前为自己和早几年往生的徒弟卓天合葬墓所作。铭文镌刻在一块黑页岩上,宽34.8厘米,高56.3厘米,厚1.5厘米。上部为篆额,下部为行书正文,正文共27行,每行最多46字,可惜的是由于碑石有缺损,每行最下端缺失1或2字,包括缺字总共1078字,每字约1厘米见方。
   铭文详述了师徒二人出家、修习、弘法的过程。铁山俗姓陈,安溪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长习儒业,因馆于桃源惠明寺”(“桃源”为永春旧称,惠明寺又称小开元寺,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溪社区),见僧人诵经礼佛,也产生出家之念。崇祯四年(1631年),他到湖安岩(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吾东村湖安山上)由省宗和尚剃度,法号“铁山”。铁山出家后,拜访各地高僧,先到“温陵戒坛”(在泉州开元寺)“听弥陀疏钞”,又“往参费隐老和尚于黄蘖 ”(费隐为福清黄蘖寺住持),“复上鼓山依永觉和尚座下”(永觉又称永觉元贤,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崇祯十一年(1638年),铁山返回永春,在崆峒山(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结茅而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木庵和尚住持永春县象山慧明寺,请铁山担任首众(即首座)。第二年,木庵东渡日本(铭文提到“和尚东渡”即指木庵赴日本弘法)。铁山仍回崆峒山,后来收了个徒弟“卓天”。康熙五年(1666年),铁山和卓天在崇安(武夷山),应当地知县、士绅邀请,主持重建兴国禅寺。卓天还到“荆襄”、“潇湘”一带(湖北、湖南)传播黄蘖宗佛法,康熙十四年(1675年)圆寂。铁山痛惜之余,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一座有双圹的舍利塔墓,先安放卓天舍利子,并安排在自己圆寂后同葬于其中。铁山记载墓塔“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又作铭曰:“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轩峙自朝阳。”铭文最后一段为铁山的徒子徒孙所加,记载铁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圆寂,康熙三十年(1691年)孟冬其舍利子葬于墓内。据考,墓志铭撰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
   铭文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黄蘖宗可资佐证。文中提到的费隐、永觉、木庵均为明末清初高僧,木庵东渡日本及黄蘖宗传播到武夷山、荆襄一带,可与史料相印证与补缺。墓志铭由“住泉州开元禅寺涌幢庵法弟明光和南拜篆额”,这位明光和尚在清道光《晋江县志》中有记载。铭文提到“修湖安之祖塔”,也就是铁山到他最早出家的湖安岩修建“祖塔”。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铭文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一处是铁山自择舍利塔地址方位,“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一处是铁山偈语:“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轩峙自朝阳”。此两处所指的“少林寺”,也就是铁山和尚墓旁的地标建筑,也是此处确有“少林寺”的文物见证!
   位于永春石鼓镇桃场的狮寨山,铁山和卓天合葬舍利塔墓遗址依然尚存,尽管已遭破坏,仍可看出墓地规模颇大,前有墓埕,埕周用石块砌垒。舍利塔已倒塌在墓室前,塔高约一米,圆柱状,系由红土、糯米、黑糖混合的“三合土”制成。在旁还有一块形状不大规整的构件,疑为从舍利塔上掉落的塔帽。铭文提到“坐壬揖丙”,与该墓坐向相符。墓室双圹,也与铭文“先分半座”安葬卓天舍利子,“更半座俟山僧撒手之时将娘生皮袋同藏此中”(即另半座安放铁山舍利子),完全吻合。
在铁山墓斜上方相距约二百米处,有一处已经荒废的寺院基址,杂草丛生,存留有石砌墙基,以及两个石柱础。根据当地老人称,这处废寺叫“星岩”。从“星岩”基址可以看出,该寺与铁山墓同样坐北朝南,背靠狮寨山,向南可俯瞰永春县岵山镇和远眺南安市诗山镇。星岩前面以前有大片的稻田,是星岩的寺产。岩附近有清澈的泉水,常年不竭,可供和尚取用。在星岩寺前有一条古道经过,往南经过岵山、诗山通向泉州,往西南经过达埔镇通向安溪县。由此可见,星岩就是墓塔铭记裁的“少林寺”。
   追溯历史,从唐到清,泉州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据《西山杂志》记载,少林武僧在动乱中流落到南安一片寺、永春、德化一带山区,继续习武弘法,反清复明。从此次永春出土铁山和尚墓塔铭所记载“少林寺”来看,星岩当是其中的反清复明据点之一,是泉州南少林的重要分支。闻名遐迩的咏春拳早期称永春拳,据相关记载即起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或称“永春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泉州文史专家、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先生认为,该墓塔铭的发现意义重大,对进一步揭示泉州南少林史实有很大帮助。
   在铁山和尚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永春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春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除了白鹤拳,还有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猴拳(行者拳)、狗拳等多种少林拳种在永春广为流传。据考证,正是由于永春少林寺的存在,才为白鹤拳等南少林拳种从永春向外广泛传播直至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如福州的鹤拳、狗拳,漳州的白鹤拳、猴拳、达尊拳(其中一支)、罗汉拳(其中一支)、朝鹤堂洪家拳、威德堂洪家拳,广东顺德联英武馆的永春拳等均承认起源于永春县。白鹤拳再从福州传到日本冲绳,衍化成刚柔流空手道。
   如上所述,300多年前,《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这方珍贵的墓塔铭,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南少林文物,它最直接、最有力、最确凿地见证永春确有少林寺,同时也进一步向世界证实:南少林确实在泉州!
 

泉州南少林大雄宝殿(王惠宁/摄影)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确有少林寺,既有文字记载,又有文物见证,证据确凿。泉州少林寺之所以又称为“南少林寺”,这正如厦门“南普陀寺”位于浙江普陀寺以南因而得名一样。泉州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以南,因此得名。泉州南少林寺名正言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这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客观历史事实。泉州自古以来流传一句俗语“拳头烧酒曲”,正是文化之都泉州闽南文化的精髓。顾名思义,“烧酒”就是酒文化;“曲”,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曲”;而排在最前面的“拳头”,就是南少林武术文化!由此可见,千百年来,由于南少林在泉州,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沿续至今,形成“泉南到处少林风”。悠久历史民俗文化,值得保护、传承、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