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的价值和保护
惠安县文化馆/文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一提到这句顺口溜,就不禁让人们想起惠女服饰。这句话虽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惠女服饰的主要特点,但在那个年代却多少带有点嘲讽的意味。在外人看来,这服饰怎么就那么怪,那么不合乎时代的潮流。未曾想到,时至今日,惠安服饰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其独特的造型竟迷倒了一批批文人墨客、艺人巨匠。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惠女服饰的价值,并投入到保护非遗的行列。
担山 |
一、 惠女服饰的价值
惠女服饰在汉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斗笠、头巾、短衣、宽裤构成了奇特的惠女服饰,其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惠女长年从事渔耕生活,除了干农活忙家务,还得帮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搬运海鲜。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斗笠既可以遮挡炎热的太阳,也可以遮挡雨水;头巾既可以挡风防沙,又可以御寒保暖、保护发型;短衣和短袖干活时才不易被海水弄湿,干起活来也利索;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即使被海水浸湿,也干得快。可见,惠女服饰是惠女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并长期保留下来的,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
惠女服饰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独特的造型加上自然的色彩,显得奇而不俗、艳而有韵,体现了惠安女特有的审美情趣。黄色是沙滩的颜色,红色是花儿的色彩,蓝色是大海的色调,惠女服饰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金黄的斗笠折射着太阳的光辉,丰润的腰肢衬托着礁石的坚韧,裤子的皱褶随着大海的波浪飘荡,惠女服饰是大自然美的化身。然而,惠女服饰之美不单单美在外表,更美在勤劳、善良的内在品质。自古以来,惠安地瘠民贫,为了生计,男人只好外出谋生,家里的生产劳动和一切家务活都落在了惠女的肩上。长期的磨练,造就了惠安女勤劳、坚韧、善良、灵巧、自强自立的品格,极具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们在家侍候公婆老小,在外做起粗活累活。不论下海、耕田、抬石头,还是雕石、锯木、织网,也不论是做买卖,还是做针线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在田间地头有她们挥锨洒汗劳动的身影;在风浪扑打的甲板上有她们拉网捕鱼的身影……她们是拉起大锯可以左右开弓的女性;是扛起岩石可以步履如风的女性;是挥动锤凿可以巧夺天工的女性。”正是她们撑起了“半边天”。可见,是生产劳动塑造了惠女绰约美丽的风姿,惠女服饰也正是因为惠女精神才显得更加光彩耀眼。
惠安女服饰还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文化遗产。惠女服饰有着古代闽越族的遗存信息,惠东人群可能是来自古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但经过千百年来的交流相处,已与汉族融合为一体,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无论是服饰的色彩,还是奇特的造型,惠女服饰上处处烙上了海洋文化的印迹,无不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包容和开放。但惠女终究是汉女,中原的传统观念已在她们心中扎下了根,并一代代地传承着。惠女服饰的奇就奇在它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互相冲击、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演绎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二、 惠女服饰的危机
但当我们认识到惠女服饰价值时,却遇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穿着惠女服饰的人已不多了,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凤毛麟角。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惠女服饰再过几十年,或许将难得一见了。现在的惠女服饰也不像从前那么纯粹了,人们在网上、旅游区看到的大多是为迎合商业和旅游业发展而制作的,缺乏传统的韵味和真实的感觉。为什么传承千年的惠女服饰,如今却会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呢?究其原因有:
一是审美意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刷下,各种新潮服饰推陈出新,款式不断翻新,人们的审美观也不断地更新中。追求新潮、追求时尚、追求个性成为年轻人的向往,而款式单一的惠女服饰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渐渐淡出了年轻惠女们的视线。
二是惠女服饰本身的缺陷。惠女服饰本是为了方便惠女劳作而创,然而时过境迁,原来从事渔耕的惠女,现在更多的是走工厂进企业。没有了风吹日晒,黄斗笠和花头巾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没有了大波大浪,短衫长裤也就显得不合时宜。
三是惠女服饰传承机制的脆弱。惠女服饰由于世代相传,渐而相传成习。其中虽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却没有强制力的法律条文。随着时代的进步,移风易俗,穿着惠女服饰的习俗也渐被打破。如隆重的结婚仪式,本应遵照当地习俗穿着惠女婚服,而如今却鲜能见之。
婚俗 |
三、 惠女服饰的保护
面对惠女服饰的尴尬境地,惠安县政府高度重视,希望能保护、传承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惠女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后,惠安县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更是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对惠女服饰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005年起就惠安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通过普查挖掘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汇编了《惠安非物质文化大观园》一书,其中就包括惠女服饰的相关资料。虽然惠女服饰相关史料短缺,但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有关惠女服饰的摄影作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相继问世,不断充实了惠女服饰资料库,多少弥补了史料欠缺的遗憾。如由中共惠安县委宣传部编著的《中国惠安女》一书,融影、诗、书艺术精品为一体,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惠女服饰的文化内涵;哈克的《惠安女服饰与刺绣》画册,把目光聚焦在惠女服饰的刺绣上,展现了惠女服饰与刺绣艺术的美感;被收藏于全国妇联博物馆的惠女雕塑《钢肩铁骨》,集惠安女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于一体;Q版卡通公仔惠安女和漫画《惠女阿芳》,则成了惠安旅游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使者。再加上早期陆昭环的中篇小说《双镯》、著名诗人舒婷的诗歌《惠女好》、电视剧《海岬女》和《小城故事》等佳作,可以说,惠安女形象已被世人所熟知,人们不仅记住了惠女身上独特的服饰,更折服于惠女内心高尚的美德。目前,惠安县文化馆正致力于出版惠女服饰研究性论文集《中国传奇惠安女》,力争把有关惠女服饰研究成果汇集成册,进一步完善惠女服饰资料库,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惠女服饰提供参考。
下海 |
二是推动惠女服饰展示厅的建设。
非遗展示厅是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和认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除了县博物馆的惠女服饰展厅外,还有大岞和小岞惠女民俗创作基地,以及辋川惠女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等几个展厅。这些展厅搜集了各个时期的惠女服饰,包括斗笠、头巾、竹篮、发簪等饰物,并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让大家对惠女服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全县尚缺乏一个大型的惠女服饰展示馆。大型的惠女服饰展示馆一旦建立,就可以按崇武、山霞和净峰、小岞两种地域特色进行展示,也可以按年代变迁或年龄层次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惠女服饰的起源、变迁及特点。总之,目前全县的展厅过于零散,且展品数量有限,不利于系统地宣传和推介惠女服饰文化,因此建立一个大型的惠女服饰展示厅迫在眉睫。这一问题在惠安县群众艺术馆完工后有望解决,届时馆内将建设非遗展示厅,惠女服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加大对惠女服饰的宣传力度。
要保护传承好惠女服饰,关键是提高大家对惠女服饰的认同感。惠女服饰并不“老土”,而是“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有了这样的认识,身穿惠女服饰的人才会有自豪感。因此,扩大惠女服饰的宣传力度,是增强民众认同感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惠女服饰,并鼓励各种传播机构拍摄制作相关的视听节目或音像制品,如《惠安之歌》《惠安女》《舌尖上的惠安》等外宣专题片。
(二)结合当地庙会、庆典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如小岞数千人进香巡境活动,让惠女服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组建惠女表演队,编制有关惠女服饰的文艺节目,充分发挥其“旅游展示、文化交流”功能。如由县文化馆编排的《惠女风情》《姑嫂绣》等舞蹈,不仅屡获大奖,而且还多次应邀演出,让惠女服饰之美深入人心。
(四)通过惠安城市品牌标识推介活动,扩大惠女服饰的影响力,如开展“我写惠安城市品牌标识”主题征文活动等。
(五)开展惠女服饰进校园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惠女服饰文化资源保护的自觉和自信。如惠安县文化馆在惠安实验幼儿园建立“我是小小惠安女”试点园,创设“惠女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创建“惠女之家”、
开展“惠女摄影展”、“惠女服饰图片展”、“惠女画展”、“惠女服饰表演”、“惠女斗笠操”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惠女生活,加深对惠女服饰的了解,增强对惠女服饰的认同感。
梳头(柯清真 摄影) |
风情 |
四是加大对非遗传习所的扶持力度。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为了不让惠女服饰制作工艺失传,就应重视非遗传习所的建设。目前,惠安县重点扶持大岞和小岞两个惠女服饰传习所。惠安县文化馆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惠安女服饰的保护单位,于2012年10月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助资金6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传习所的配置。目前重点扶持惠安女小岞创作基地和崇武镇大岞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两个非遗传习所各10万元,用于开展惠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习活动和展馆建设。包括购置制作惠女服饰的平车、裁剪机、裁剪床等机械设备;传承人传习经费的补助;开展惠女服饰文化的公益性宣传展示活动等。
目前,掌握惠女服饰传统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趋于老龄化,其掌握的技艺随时会消失,因此,保护惠女服饰制作传承人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培养新人显得尤其重要。非遗传习所就为新一代小惠安女们学习技艺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使惠女服饰制作传承人的技艺后继有人。另外,传习所还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惠女文化传承活动,扩大惠女服饰文化的影响力。如通过庙会、文化节、惠女广场舞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惠女服饰特色;开展全国性“惠女风情”摄影展、画展,提升惠女文化品味;开展青少年惠女服饰设计大赛、户外惠女特色游戏、惠女服饰文化研究等活动,深入传承惠女服饰;组织惠女民俗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旅游等。
五是开展惠女服饰实用性研发工作。
惠女服饰之所以不为现代年轻人所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惠女服饰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惠女服饰从唐宋定型始,正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进,才能传承到今,所以,如果今天我们不加以改进创新,势必难逃失传的厄运。为此,我们曾做了一番尝试:一是利用原始花纹、样式,采用高端布质,提高惠女服饰的档次。二是改良衣服的颜色,跳出固有的颜色搭配,让年轻一代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三是改善惠女服饰的穿着法,如改钮扣为拉链、魔术贴等,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习惯。总之,通过改进创新,让惠女服饰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让身着惠女服饰的年轻人有一种现代感、时尚感,让年轻一代更愿意接受,这样才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惠安县着力实施惠安女服饰文化推广工程,开展服饰实用性研发,举办惠安女服饰制作及相关展示活动,以“色彩(三原色)不变、风格不变”为原则,设计集“保暖、舒适、透气”功能的惠安女服饰,推动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生活化、大众化。此外,还积极推动“惠女”文化服饰与校服设计相结合,开发带有惠女服饰元素的中小学生校服,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喜欢上惠女服饰。
六是与旅游相结合,推介惠女民俗游。
惠安策划打造了“惠女风情”专题文化旅游大戏,丰富惠安的文化旅游内涵。除了丰富崇武古城风景区“惠女风情表演”表现形式外,还加大力度建设了大岞和小岞的惠女民俗风情村,利用当地的节庆习俗、婚庆习俗、宗教习俗等,吸引游客的眼球,让游客参与其中,切身体验惠女生活和惠女服饰的制作过程。此外,还着力开发惠女服饰的商品价值,弥补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如制作陶瓷、树脂、木雕、石雕、石膏等惠女工艺品作为“伴手礼”,推介惠女服饰摄影等。
与外国友人合影 |
七是制定出台有关惠女服饰的保护政策。
虽然国家、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相继出台,但惠安县的地方性法规建设仍相对滞后。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乃是当务之急。惠女服饰保护的不是个体,而是一个群体。要促进群体传承,就必须将惠女服饰与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惠女服饰的主要表现形态,而且要保护与它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所以,没有一套科学的保护规划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惠女服饰是难逃“断代”的厄运。目前,惠安正积极参与和落实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相信不久就能出台本县的非遗保护规划,让惠女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多一把“保护伞”。
惠女独特的服饰习俗变化是一定的时代心理和着装观念演变的结果,惠女服饰的保留和消逝取决于身穿惠女服饰的惠安女。只有让新一代惠安女充分了解惠女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她们接受惠女服饰,并进一步在这种服饰文化中找到自豪感,才能让惠女服饰文化发扬光大。另外,政府也应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引导,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打响惠女品牌,为惠女服饰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