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孝与郑成功
——《郑成功与王忠孝弈棋听军情图》
黄建聪/文
《郑成功与王忠孝弈棋听军情图》 |
郑成功 |
王忠孝(《郑成 功与王忠孝弈棋听军情图》局部) |
《郑成功与王忠孝弈棋听军情图》又称《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弈图》《郑成功弈棋图》《延平王与王忠孝对弈图》,1935年郑成功长子郑经的第九代嫡孙郑泽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五幅郑氏画像中的一幅,为工笔设色人物画轴,绢本,高102厘米,连同题跋共长164.3厘米。宽65厘米。图中绘有一山坡,坡有株青松,郑成功微须,身穿蓝袍,坐在松下与一留长须老人(即王忠孝)对弈,有一士兵屈膝向他报告军情。郑成功左肘靠案,右手斜举,凝神倾听。郑的后边有一侍女,左前是一位威武的卫士,右前方有一军士牵着马,战马骠悍,军士用力扯着辔头。这幅画的画面宏伟壮观,布局严谨,技法精湛。绘于清顺治(南明永历)年间(1644~1661年),右侧有楷书题款“壶兰黄梓敬写”,下钤“黄梓”、“才子”印(
黄梓,明末清初福建莆田籍画家)。天头另有署款“螺阳王忠孝拜手敬书”(螺阳为惠安的别称)的行楷题跋《百字赞》(共100个字)曰:
俨乎其神若有思,蔼乎其容若可即。盖其气吞湖海,胸藏甲兵。自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责。而况遭时艰危,能不奋然一击!睹公雄姿,直欲一蹴而抵黄龙府,又何有于半壁,无忘于淝水之捷,足快人心。偶托赌墅以自适。公之胜算,早在局中,是岂寻常所能测识?
《王忠孝公集》 |
原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有关郑成功的画像中最重要的一幅,为郑成功容貌最真实之历史依据。从内容考证画中与王忠孝弈棋者即郑成功。它着重表现了郑成功指挥若定的气质。史书说郑成功“气吞湖海,胸藏甲兵”,“自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此图正可直接印证这种说法。郑成功戴青巾,披青袍,青袍里面身着铠甲,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他一边下棋,一边听取策马而来的小校报告前方军情,大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非凡气度,堪比淝水之战的谢安。
台湾郑成功研究学者颜兴认为,图上“看去郑成功有三十岁左右的模样,头戴乌纱帽,身着敞开胸膛的蓝色长袍。脸是细长的蛋圆形,眼细小而外眼角稍稍向上,鼻狭长,嘴角向上如八字反过来的形状,鼻下有八字形的胡子,下颚与两腮上尚有少许的髯须,可说并不能特别助其威严。观其全貌,是一位安静的美男子,虽然是秀丽的面孔,可是其中仍有一种俨然之气,无论如何也会看得出来的”。王忠孝题赞中说:“俨乎其神若有思,蔼乎其容若可即”,俨然之气,精美之状,直欲跃然而出。颜兴就遗传律认为,郑成功为“生而姿容秀丽”的生父郑芝龙和“花容月貌,艳丽天生”生母田川氏(翁氏)结成的结晶品(据颜兴《郑成功仪容考》,《郑成功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颜兴就主要依据这一幅画,并参考了其它有关郑成功的画像,以及史志上的记载,多方印证认为,郑成功生前个子不太高,身材中等;脸为蛋圆形,鼻狭直如悬胆,眼细有神,眉秀过目,嘴不大而唇不厚,两颧插鬓,仪容秀丽;他有清瘦而饱满的精神,精思深远,可亲而具威严。历史学家因为此画为郑成功容貌最真实之历史依据,如有其它所谓有关郑成功的画像,便会以此为参照加以考证容貌形象。
据《梅氏日记》载:1661年5月4日,作为荷兰使者,测量师菲力普•梅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郑成功时,“他坐在帷幕正中央的一张铺有刺绣桌巾的桌子后面,身穿一件漂白的麻纱长袍,头戴一顶褐色尖角帽,式样像便帽,帽沿约有一个拇指宽,上头饰有一个小金片,在那小金片上挂着一根白色的羽毛”。“我猜他年约40岁,皮肤略白,面目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对眼睛很少有静止的时候,不断到处闪视。嘴巴常常张开,嘴里有四、五颗很长,磨得圆圆、间隔大大的牙齿。胡子不多,长及胸部。”“他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咆哮又激昂,说话时动作古怪,好像双手和双脚飞起来。中等身材,有一条腿略为笨重,右手拇指戴着一个大的骨制指环,用以拉弓。”
郑成功“由秀才封王”,其行草书信写来自然洒脱,似有江南名家文征明的书风,这与他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求学,游走诸名师门下有关。在擅长书法的郑成功的有意或无意的倡导下,王忠孝、张煌言、陈士京、董颺先和邓会的行书作品,也都能遵“遒媚”之法而另辟蹊径,各臻其妙。明中叶以后,书道变革创新之风于张瑞图、黄道周之后,已经再次惠及闽南,这对闽南尤其是金、厦两地书法艺术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中国古代肖像画大多采用墨线彩染的传统技法,到了明代后期,由于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和西洋绘画的传入,传统肖像画发生了演化,以多层晕染来表现的写实性凹凸法,即“波臣画法”开始进入画坛。这一画派的领军人物曾鲸(1568~1650),字波臣,乃福建莆田人,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所画人物肖像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处,精心描绘,尤注重点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代表作品有为王忠孝好友黄道周所作的《黄道周像》等,他与郑成功时代相近,地望也相毗邻。《郑成功弈棋图》的作者黄梓即曾波臣的弟子。明郑时代保留至今的这些肖像画数量虽少,但已足以体现郑成功及其周围的闽南人得风气之先的胸襟,当然,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先进画风在闽南的影响。
金门太武山郑成功观兵奕棋处(陈 鹏 / 摄影) |
这也是迄今为止所知王忠孝惟一传世的书法真品和生活画像(另有其与夫人陈氏官服单人画像)。王忠孝(1593~1666),字长儒,号愧两,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北沙格村(今属泉州市泉港区)人,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在明末,王忠孝是一个耿介廉臣和著名学者,因与黄道周等人同系冤狱被誉为“六君子”。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经抗清名将史可法推荐,福王朱由崧授王忠孝为绍兴知府,擢副都御史,他坚辞不就。后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州召见他,王忠孝力陈光复中原之策。隆武帝大喜,授其为兵部左侍郎,总督军务,并赐尚方宝剑,让其便宜行事。然朝中军政大权为郑芝龙独揽,而郑芝龙没有真正的复明决心,只是将此作为自家降清的资本。王忠孝洞察此情,知难有作为,故辞职而去。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二十五日,王忠孝在闽北延平初识青年郑成功(后被封为延平王),两人一见如故,王忠孝自此便认定郑成功是可成大器的英才。后来又在福州见面,“订举事”。隆武帝在汀州殉难,王忠孝恸哭于野,郑成功劝道:“哭无益也,吾叔侄在,且为后图。”(《南疆绎史》)据王忠孝《自状》记载:郑成功应隆武之命,“八月抵福京,晤诸公,商榷时艰。望后(十五日以后)登舟溯流而上。距行在(指延平)仅二程,清骑已乘虚而入。赐姓公(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遇余于舟次,语余曰:‘上已先四日行,剑南皆北骑,公将安之?’因拉余旋福京,订举事。”王忠孝也写诗宣示孤愤,表示要“毁家振一旅,同仇修矛戟”。其中《王忠孝公集》中他给郑成功的十余通书札,筹划抗清,尽心竭智,颇为中肯实用。同时,王忠孝在泉州、莆田等地组织义军配合郑成功在闽粤的抗清斗争。王忠孝的《自状》记叙了夏秋间“削剃入空门,稍稍见人,因得与同志商举事,鸠集五千余人,遂建旗鼓,南与赐姓叔侄、郭介蓭、张冲至相望,北与林自芳、林子野响应。而一时莆、惠蜂起,余师徒日盛,声势日振,莆、惠二城或内应或自遁,皆复我明土矣。”后因事权不一、义军内耗、缺乏粮饷等各种原因,“姑解散师徒,决计渡海”,依附郑成功。偕兄、嫂入厦门岛,长居曾厝垵,后移居金门、铜山、澎湖、台湾诸岛。
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忠孝63岁。郑成功在厦门,承明制,建五军,设六官。又置储贤、育胄二馆,以招纳明室遗臣、缙绅,培育阵亡将士后代。王忠孝与卢若腾、辜朝荐、沈佺期、徐孚远、纪许国等人,均入储贤馆。郑成功“皆优赡之,岁岁有常给,待以客礼”。“于郑氏叔侄,凡军国大事,有所筹策,亦多所匡救”(洪旭《王忠孝传》),故为郑成功所推重,成为郑成功的高级参谋。这一幅画应该就是在此时的情景。征战案牍之余,他们经常对弈。王忠孝有一《冬夜同友人著棋因之有感》诗,诗中有句云:“补天千古恨,念乱一腔悲。叮咛当局者,先手是赢棋”。
王忠孝有多篇诗和文章赞颂金门太武山。太武山有一“成功洞”为山顶的天然岩洞,深约30米,高4米,宽6米,洞内有石桌、石椅。相传郑成功经营金门基地时,常在此观兵书,或与幕僚下棋,因此又称“明延平郡王观兵弈棋处”。该画所反映的地点和人事或许就是在此处(在山下或者洞外平坦处)。
从《百字赞》的字里行间,可见王忠孝对郑成功的倾服。据江日升《台湾外记》等书载,鲁王朱以海因兵败由舟山退至金门岛,郑成功颇为礼遇。鲁王殁时,郑成功又委王忠孝主持葬礼。王忠孝后向郑成功荐举陈永华有“经济之才”,郑成功悦纳之,称之为“当今卧龙”,用为最高文职咨议参军。后来陈永华“职兼将相”,成为台湾郑氏政权的台柱人物,对东征复台,经营台湾,发展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作出极大贡献。王忠孝慧眼识才,荐举之功可谓大矣!
在北伐至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决计东征,“平克台湾,以为根本立地”。1661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节,郑成功率将士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实现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宿愿。王忠孝等为之“郊饯东征”。王忠孝受命留在厦、金两岛协助世子郑经据守。“延平王既定台湾,书邀公。公遣人具牛种,为五亩计。”(洪旭《王忠孝传》)。然而,次年五月初八,年仅39岁的郑成功因一连串国难家难的打击,于台湾溘然去世,葬于台南州仔尾。王忠孝感其知遇之恩而痛哭流涕。后王忠孝往台湾依附郑经,病逝于台南,归葬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