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延平郡王祠沿革考及祭祀源由

郑道聪/文

泉州市赠送给台南市的郑成功花岗岩石像

 

  台南延平郡王祠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改建自原台湾府城开山王庙,据清代台湾府县志载,录此庙最早者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乾所修之《台湾府志》卷九《外志·宫庙》:“开山王庙,在附郭县东安坊。”未记所祀之神,亦未载建置年代。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文达修《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寺庙》:“开山王庙,伪时建。”即此庙建于明郑时期永历年间,亦未载明确年代。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志庙:“邑治东安坊有开山王庙,今圮。”

  上述志书皆未言明开山王庙所祀者为何神,然据嘉庆十二年(1807年)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五《外编·寺观编》:“开山王庙:在东安坊,旧圮,乾隆年间邑人何灿鸠建。邑又有称王公庙,大人庙,三老爷庙者,不知何神,或云皆即澎湖将军澳之神也。旧志云:神之姓名、事迹无考……又曰:旧志载,邑治东安坊有开山王庙,今圮。长兴里在有王公庙。俱伪时所建。查各坊里社庙,以王公、大人称者甚夥。东安坊则山川台、坑仔底;西定坊则王宫港、草仔寮、海防署前;宁南坊则马兵营、打石街;镇北坊则普济殿、三老爷宫,以及安平镇、青鲲身、北线尾、喜树仔、永丰里、红毛寮、中路、南潭等处,庙宇大小不一,概号曰代天府。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晰。诘其姓名莫有知者。”细考上述文献,及综合后代各家著述,咸认为此一时期台湾各地的百姓为感念延平王郑成功开疆辟土的功勋,以及反清复明的民族思想,而将其郑王信仰隐含入王爷信仰的系统之中予以祭祀,因此以“王公、大人称者甚夥”,而且崇祀对象涵盖郑成功及其子、孙与相关人物。从康熙至光绪年间可谓是台湾地区郑王信仰的民间暗祀时期。

  郑王信仰始于郑成功薨后,虽无文献载立庙奉祀之事,然施琅入台时曾“奉牲币祭告成功之庙”[1],此庙即今台南郑氏家庙,据其庙史载:“始于明永历十七年(1663年),其时,嗣王郑经为褒王父成功驱荷夷、拯台民、辟荆榛之丰功伟绩,寄托悼念哀思之情,择地兴龙建祠,供奉延平郡王肖像、神主暨夫人董氏、列代祖先神位。民者亦因感恩之念,趋之膜拜者甚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嗣王克塽归清,郑氏后裔或随王进京,或散居四方,家庙顿失掌理。”[2]至清朝入台时,郑成功庙由官建的庙宇改为郑姓祠堂,郑王之祭祀仅为郑姓族人祭祖之列,民间则散于各郑王史迹之地,各地百姓以王爷为崇祀对象,建庙暗祀。

  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以钦差使者办理海防,因牡丹社事件来台巡视,台湾府进士杨士芳等上禀为郑成功追谥建祠,复得台湾道夏献纶、台湾府周懋琦等之议,乃奏请朝廷,准在台湾为郑成功赐谥并建专祠,沈葆祯之奏折原文为:

  奏为明季遗臣,台阳初祖,生而忠正,殁而英灵,恳予赐谥建祠,以顺舆情,以明大义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据台湾府进士杨士芳等禀称:窃维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壹者神。明末赐姓延平郡王郑成功者,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少服儒冠,长遭国恤,感时仗节,移孝作忠。顾寰宇难容洛邑之顽民,向沧溟独辟田横之别岛;奉故主正朔,垦荒裔山川,传至子孙,纳土内属。维我国家宥过录忠,载在史乘;厥后阴阳水旱之沴,时闻吁嗟祈祷之声,肸蛮所通,神应如答;而民间私祭,仅附丛祠,身后易名,未邀盛典,望古遥集,众心缺然!可否据情奏请,将明故藩郑成功准予追谥建祠,列之祀典,等因。并据台湾道夏献纶、台湾府知府周懋琦等议详前来,臣等伏思郑成功,丁无可如何之厄运,抱得未曾有之孤忠,虽烦盛世之斧戕,足砭千秋之顽懦。伏读康熙三十九年圣祖仁皇帝曰: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勅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圣人之言,久垂定论。惟祠在南安,而台郡未蒙勅建,遗灵莫安,民望徒殷。至于赐谥褒忠,我朝恢廊之规,远轶隆古,如瞿式耜、张同敞等,俱以殉明捐躯,谥之忠烈,成功所处,尤为其难,较瞿、张奚啻伯仲。合亟仰恳天恩,准予追谥;并于台郡勅建专祠,俾台民知忠义之大可为,虽胜国亦华衮之所必及。于励风俗正人心之道,或有裨于万一。臣等愚昧之见,是否有当,理合恭折具奏,皇上圣鉴,勅部核覆施行。再此折系臣葆祯主稿,合并声明,谨奏。同治十三年十月□日。[3]

 

正殿正中神郑成功塑像端坐其中   郑成功与夫人董氏画像(赵守林/摄影)

 

  沈葆祯上奏朝廷之后,朝廷于来年谕准在台湾建立专祠,并予追谥,谥文原文为:

  上谕

  光绪元年正月初十日,内阁奉上谕,沈葆祯等奏请将明室遗臣赐谥建祠一折,前明故藩朱成功,曾于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兹据奏称,该故藩仗节守义,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祷辄应,允属有功台郡,着照所请,准于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并与追谥,以顺典情,钦此。臣文煌、李鹤年、王凯泰、[4]沈葆祯恭录。[5]

  此时礼部移文,说明谥号原由,原文为:

  礼部为移咨事,祠祭司案呈,内阁抄出,追谥前明故藩朱成功谥号,朱笔圈出忠节,钦此,钦遵,到部。相应抄录谥号,清汉各字样知照,该督遵照办理可也!须至咨者。

  计开:忠节,危身奉上曰忠,艰危莫夺曰节。

  光绪元年二月。[6]

  至是沈葆祯奉旨之后,即进行筹建专祠,广为募捐,共得银7400两,合银元10800余元,于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在台湾府城东安坊油行尾街,将旧时之开山王庙拆卸扩建,由台湾府知府周懋琦为总监,崇文书院山长陈谟董其事,台湾府士绅吴尚沾、吴尚震、吴朝宗、许廷仑、曾云龙、陈楷、王蓝玉等为委员,分任建祠工程之监督事宜。其匠首为福州林恩培,土木石工诸匠,亦由福州雇来,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瓦、石材等,均自福州采购,工程历时半载至同年八月落成,祠貌宏壮,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堪称美轮美奂。祠为三进九楹,正殿前有东西两庑及仪仗所、祭器所,再前为棂星门,正门上石额横书为:明延平郡王祠,其上复有直书“奉旨祀典”石刻四字,左右两偏门,左门上有石刻“擎天”两字,右门上有石刻“辟地”两字,正门及左右门额上题字均为沈葆祯手笔。前庭有照墙及东西辕门,东门木刻额为“圣朝褒祀”,西门木刻额为“明室遗臣”,均知府周懋琦所题。[7]

  正殿祀延平郡王神像,为福州匠师所塑,有神位曰:予谥忠节明赐姓延平郡王神位。左右配祀崇明伯甘辉、建安伯张万礼两将。东西庑配祀明末海疆诸臣及殉难诸将与郑成功殉难世子等共114人,后殿中为太妃祠,祀成功母翁太妃本姓田川氏之神位,左为宁靖郡王祠,祀明宁靖郡王讳术桂神位,及宁靖郡王五妃之神位。右为监国祠,祀监国王孙讳克臧神位,及监国夫人陈氏之神位。并住有庙僧及庙丁各一人,司奉祀清扫之职。祠后尚附有园圃,占地共672坪。正殿后庭左有榕树一株,右植有古梅,此梅移植自清台湾府署之鸿指园,连雅堂《台湾古迹志》则称其为明郑时之承天府。此古梅遂被称为延平郡王遗爱梅。沈葆祯建祠后手书《延平祠祭》一文:“卒能威倾两岛,力抗全师,增胜国之光辉,奉故主之正朔,存君臣之大义,割父子之厚恩,伊古以来,未之有也。”[8]同时赋联,上为“开万古得未曾有之起,洪荒留此山川,做遗民世界”,下对“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9]以此肯定郑成功的人格魅力及事功伟业。

  至此之后郑成功的信仰成为公开的活动,并提升为官方祀典,台湾府于每年二月及八月下旬,举办春、秋两季延平郡王祭典,祭典费用由台湾县拨付,主祭者台湾兵备道及台湾府、台湾海防同知府、台湾县、县经历、县右堂,陪祭者台澎水陆总镇府及城守营参将、中营协镇府、城守左军、城守右军。至于祭后殿太妃祠时,台湾道及总镇未往祭,由其余文武官主祭及陪祭。民间祭典仍按开山王例,于每年正月十六起举办祭祀活动,其祭祀团体派下共有5祧,同心敬于十六日祭祀、诚心敬于十七日祭祀、和心敬及忠雅堂于十八日祭祀、崇德堂于十九日祭祀。其中同心敬系办理祭祀及迎神之事务,诚心敬负责轿班,和心敬充任法师,上述3祧,每祧派下各有60人,且均刻有开山王神像以供奉祀,同心敬神像高约两尺,诚心敬、和心敬神像较小,高约7寸。至于忠雅堂系福州旅台人士之社团,崇德堂则为台南郑氏宗亲。[10]每年另于七月二十二日于开山王庙举行盂兰盆会。此一时期因沈葆祯“开山抚番”政策,使郑王信仰广为流传,中、北部及东部尤甚。

  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七月二十五日,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声报郑成功的忠烈及其母田川氏的贞烈,由台湾总督桂太郎上申书[11],建议日本皇室请付社号,列为国祀。

  上申书的前言即以“为挽回明社,以其忠节势如破竹”简单陈述郑成功的事迹,“成功治化本岛、澎湖、金门、厦门十九年,至其孙将遗业归还清之版图止,迄四十余年”。郑成功实际统治台湾仅一年有余,然而十九年之说应肇始于郑成功在福建从起兵反清复明至开辟台湾的前后十九年,再加上其子与孙后来经营台湾二十一年,总迄四十余年。因此台湾人民以“开山王”之名为其建庙奉祀,上申书中强调复明运动与台湾的重要关系。

  上申书中还有如此注记:于旧台南府城附近的庙宇做相关调查后发现,97所庙宇当中大多是以“对中国有文功武勋之鬼神”为当地土俗信仰,相对于“郑成功开化本岛之丰功伟业与我国风相关之庙宇为绝无仅有”,大多数庙宇仍依旧惯保存并尊重各庙在清领时之祭祀,郑成功庙在清领时亦是如此,被列为“延平郡王祠”。如此申述更显得郑成功庙与其他庙的异处,全文以此为中心叙述。[12]

  上申书中有段文字,强调社格:“最先,以本岛开化之元勋,特别是忠烈日本妇人所出之郑成功庙,建以开台神社之社号,国币社之社格列之,配祀其母田川氏,以此慰藉成功之忠魂,标举其开台伟勋,此亦为民意所兹,为将来治化少有之资源。”以这段文字说明郑成功的母系为日本人血统,以及郑成功为“台湾开拓之祖”之地位,强调郑成功庙的特殊性,在这里以具体的正面的“明社挽回”运动强调郑成功本人的生涯目的,将儒教的德目以“忠节”抽象化,将设立“开台”神社的理由,从母系的血缘联结成“母子忠魂义胆出于大日本国风之遗”,再将“大日本国风之遗”表面示以崇敬,背面又联结祭祀理由,成了今后统治台湾方向性的规定资源,因此将郑成功庙等于神社的再定义理论化。[13]

  明治三十年(1897年)一月十三日,日本政府拓殖大臣示达列为国祀县社,称为“开山神社”,并举行盛大的“奉告祭”。大正三年(1914年)八月,开山神社开工扩大规模,计得基地9400余坪,改建前殿、庑廊、祭器库、仪仗所、照墙、内门、辕门等;增建拜殿、社殿务所、净手处、神职宿社、华表、步道等。大正四年四月下旬,宏伟的神社遂告落成。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为神社例祭。这间神社是日本在台湾设置的第一间神社,而且“开山神社是日本领台五十年间,在台湾民众信仰对象的庙中,唯一由庙升格为神社的案例,亦是战前日本于海外神社中的异例”。[14]此一时期台南延平郡王祠祭祀活动,除了民间依传统于农历正月十六祭祀开山王,还有台南厅举办日本神道的祭典。

 

台南延平郡王祠 清光绪元年武平县知县卢绍昌于入口门厅立的“前无古人”匾

 

  将延平郡王祠增建为开山神社,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从江户时期以后,持续发展的华夷变态思想。[15]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日本社会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占据台湾,使得日本对郑成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例如日清开战后的两个月,还未割让台湾之前,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十月刊行依田百川所著《国姓爷讨清记》从下记语言文字开始。

  读吧!读吧!诸君。闻名于世的国姓爷,象征日本人,曾与满清激战,写着雄才大略的书啊!攻下台湾,理当攻下的。以此慰藉国姓爷之魂,让日本的种子发芽吧![16]

  此段文字说明日本当时以假借郑成功反清复明华夷之辨的民族观点,以郑成功的血缘强化日本对清朝发动战争的思维。于终战半年后,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十月,丸山正彦所著《台湾开创郑成功》的自序中如此记述:

  出身为本邦人,为了故国,以孤忠抱凛烈而毙犹未止,于邻邦显扬我义勇之气,除郑将军无出其人。今将军遗恨透骨髓,虽死犹未忘清朝,我出仁义之师以抗之,媾和修好之结局,略整善邻与旧交,将军终焉台湾之地,归其生国大日本帝国版图,镇定匪徒期渐近,将军之魂喜翔天国。[17]

  依田与丸山上述的文字,又为郑成功庙升格神社的再定义注入情感的表现。依田所述“日本的种子”就是前言所述郑成功的母系为日本人血统,以及郑成功象征“台湾开拓之祖”的投射。而“以此慰藉国姓爷之魂”和丸山所表现的“仰望将军的灵魂”更让人联想到神社的奉斋。还有“象征日本人”、“出身为本邦人,为了故国”、“其生国大日本帝国”等文字,都是承认郑成功的“归化”,由此可感受到当时日本世论的风潮。先不谈严密的国籍归化制度是否适用于过去的人物郑成功,对于把新占领的土地上的异民族以国民同胞看待、迎接的近代日本社会来说,不能否认郑成功这条导引线的存在。[18]

  由于日本台湾总督府将开山神社列为台南县治下的县社,使郑成功的信仰在南台湾成为显著的主流,至大正五年(1916年)后台南地区举办台湾最大规模的迎妈祖活动,则是以开山王出轿为前导,开山神社亦以日本神轿出巡,盛况空前,引领风潮,及至日本战败退出台湾,神社拆除,但民间习俗已成惯例,至今台南市每次举办妈祖绕境活动,延平郡王祠的神轿仍居前导地位。

  至1945年,台湾省光复后,于第二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春祭,由台南市政府主祭,另于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秋祭,仍由市政府主祭,而民间仍于正月十六日恭祭。之后春秋两季祭典日期,颇不一致。及至1948年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大会始建议定每年4月30日郑成功登陆台湾之日为兴台纪念日。台南市遂于1949年4月30日上午9时在延平郡王祠举行各界庆祝兴台纪念日并春祭延平郡王。1950年8月15日台湾省政府复代电台南市政府,以据省文献委员会请以每年8月27日为郑成功诞辰(农历七月十四日换算)纪念日。台南市各界乃于是年8月27日举行延平郡王秋祭典礼。此为延平郡王祠由台南市府主祭的阶段。

  当时蒋中正特题颁“振兴中华”匾额,省府并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纯青前来致祭。此后,延平郡王春秋两季祭典,遂固定于4月30日及8月27日举行。除民间祭祀及各界春秋二祭外,自1947年起,台湾省全省运动大会的“省运火炬”,均在台湾光复节(10月25日)前两三天,在延平郡王祠举行引火典礼,再将火炬由各县市选手接力传递绕全省一圈再至省运大会,以象征大会的光辉灿烂。

  1959年秋,台南市文献委员会,以省府所定每年4月30日为兴台纪念日,此日系根据田大熊所著《国姓爷台湾登陆》一文,该文所称郑成功率师于1661年4月30日登陆台湾,系根据荷人《巴城日记》及荷兰台湾守军首领揆一所著《被忽视的福摩萨》一书,然据《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所记载,郑成功登陆台湾为明永历十五年夏正四月初一日,经查对《二十史朔闰表》,是日当为公历4月29日,再经该会详细研讨,取证杨英《从征实录》,旁采《海上见闻录》等书,复据陈垣所著《二十史朔闰表》及国民出版社所刊《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确认郑成功来台最先登陆的时间应为永历十五年四月初一日即1661年4月29日,遂由台南市政府转呈省政府核准改订于每年4月29日为郑成功兴台纪念日。[19]并自1960年4月29日开始,于是日举行兴台纪念及延平郡王春季祭典。由省主席主祭,采用现代祭仪,公祭毕,由海内外郑氏宗亲举行家祭。

  1961年,为庆祝郑成功开台300年,台南市政府成立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台300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扩大办理庆典活动,并决议重建延平郡王祠。越二年新祠建成,改为北方庑殿式样的建筑,即是今貌。从“明延平郡王祠”门额高悬的大门走进,《核定祀典碑记》迎于右侧,详述1963年台湾核定4月29日为郑成功祭典,地点即在本祠,并由有关部门长官主祭。此项祭典由昔日的民间私祭、祀典官祭、神道祭到府祭、省祭,更加彰显郑成功的历史地位与永恒功业。

  但是原来从明代以来历经清朝、日据时代及台湾光复后,一直置于开山王庙及延平郡王祠内的神像,因为要尊崇民族英雄的地位,跳脱民俗信仰的范畴,此时全部被移除,原先正殿于1947年委由蔡心雕塑的镇殿神像移至台南郑氏家庙,同心敬、诚心敬、和心敬等各祧奉祀之神像,由各炉会迎至炉主家中供祀,新建的延平郡王祠正殿中由雕塑艺术家杨英风塑造民族英雄像于其中,直至2008年台南市政府尊崇信仰源流,乃请筊奉允迎回“同心敬”开台圣王金身,市政府并重组延平郡王祠管委会,2010年12月5日再次迎回“诚心敬”、“合心敬”二尊开台圣王,再次恢复祠庙合一,官祭、民祀并行的祭祀规模。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东晴提供)

 

注释:

[1] 江日昇:《台湾外纪》卷十,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二日。

[2]庙门前入口处右侧《郑姓宗祠沿革碑记》(2000年),以及庙右厢《昭格堂沿革》,昭和七年(1932年)。

[3]本件奏稿谕文刻板,收录于延平郡王祠文物馆中。

[4]文煜时为福建将军、李鹤年为福建总督、王凯泰为福建巡抚。

[5]本件奏稿谕文刻板,悬挂延平郡王祠正殿正门内面上方。

[6]件奏稿谕文刻板,悬挂延平郡王祠正殿左侧门额内面上方。

[7]连景初:《明延平郡王祠沿革考》,载郑氏宗亲会编印:《郑成功复台三百周年纪念专辑》,1962年,第86页。

[8]雍叔:《延平祠祭》,载郑氏宗亲会编印:《郑成功复台三百周年纪念专辑》,1962年,第92页。

[9]本件联文刻版,收藏于延平郡王祠郑成功文物馆内。

[10]据郑氏家庙前主委郑国祯先生口述,开山王庙香火源于郑成功庙,故于延平郡王祠以崇德堂祀之。

[11]上申书:郑成功社号并社格之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所藏《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一七八卷六。

[12]菅浩二:《台湾最初的神社御祭神与国籍——关于台南·旧开山神社(郑成功庙)》,高国英译,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八辑,平成十三年(2001年)九月发行,第196页。

[13]菅浩二:《台湾最初的神社御祭神与国籍——关于台南·旧开山神社(郑成功庙)》,高国英译,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八辑,平成十三年(2001年)九月发行,第197页。

[14]蔡锦堂:《日本帝国主义下台湾的宗教政策》,同成社1994年版,第26页。

[15]《华夷变态》 是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学者林春胜(号鹅峰,又称林鹅峰)、林信笃(号凤冈,又称林凤冈)于1732年汇编的书,意指中国变成蛮夷。是中日贸易的口述史料《唐船风说书》,是当明末清初之时,日本商船至福、漳、闽、粤之地所采传闻风说,《大明论》、林上珍《清朝有国说》,皆为中土所无,乾隆年间严文网之禁,藏吴三桂檄文者,罪且至族,现“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有抄本,系日人林恕所编,原为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抄本,于大正十三年日人黑川真道赠藏,至为珍贵。其序文中说“崇祯登天”之后,“大抵元氏虽入帝中国,天下犹未剃发,今则四海之内,皆是胡服,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 陷虏,唐鲁才保南隅,勒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有关《华夷变态》的论述,亦可参阅连心豪:《石原道博著〈郑成功〉评介——兼评〈国姓爷合战〉之日本型华夷意识》,载洪本地主编:《郑成功论文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5 页。

[16]菅浩二:《台湾最初的神社御祭神与国籍——关于台南·旧开山神社(郑成功庙)》,高国英译,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八辑,平成十三年(2001年)九月发行,第198页。

[17]菅浩二:《台湾最初的神社御祭神与国籍——关于台南· 旧开山神社(郑成功庙)》,高国英译,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八辑,平成十三年(2001年)九月发行,第198页。

[18]菅浩二:《台湾最初的神社御祭神与国籍——关于台南·旧开山神社(郑成功庙)》,高国英译,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纪要第八十八辑,平成十三年(2001 年)九月发行,第199 页。

[19]台南文献会:《郑成功登陆台湾日期考证》,载郑氏宗亲会编印:《郑成功复台三百周年纪念专辑》,1962年,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