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四大丛林与台湾佛教
何绵山/文

 

  在闽台佛教交流史上,当论及与台湾佛教关系时,台湾文献一般以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怡山西禅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为代表,忽略了闽南各大丛林与台湾佛教的交流与互动。本文拟以厦门南普陀寺、漳州南山寺、泉州承天寺、安海龙山寺这闽南四大丛林与台湾佛教关系为例,进一步阐明闽南佛教与台湾佛教一脉相承的法乳关系。

 

一、厦门五老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曾俊毅/摄影) 南山寺(林南中/摄影)

 

  厦门五老峰南普陀寺为全国寺庙重点保护单位,位于厦门市区西面的五老峰之麓,依山面海,风景优美。唐会昌、大中年间(841~859年),由檀越陈肇施田52亩、山一陇建成普照寺,五代时僧清浩改建为泗州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重建,复名普照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寺中常住僧百余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师收复台湾归来,遂在普照寺旧基重建佛寺,因以奉祀观音为主,且位于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称南普陀。道光十三年(1833年),僧省己募化重修。光绪21年(1895年),住持喜参继续兴建,并二度开坛传戒。民国十年(1921年),临济宗喝云派下的转逢法师担任住持。十三年,转逢法师革除南普陀寺旧有的寺院承袭法嗣的陈规,由选举产生方丈,会泉法师当选为方丈。十四年,会泉法师和转逢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太虚法师任院长,至二十六年,共毕业学僧200余人,成为中国著名佛教学府。民国十六年后选举的历任方丈有太虚、常惺、会泉(第二次当选)、觉斌、塊然等。在历届方丈的悉心经营下,寺庙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增。三十七年,寺举办三坛大戒法会,受戒者达千余人。

由于南普陀寺为东南名刹,闽南佛学院为东南名院,加上与台湾在地缘、语言、习俗上的便利,因此为台湾僧人向往。特别在日据时期,南普陀寺与台湾交往十分频繁。

  南普陀寺僧人常前往台湾弘法布教。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11日,闽南佛学院教授达如法师在该院学生、台南开元寺忠妙法师陪同下,从厦门到台湾考察佛教和僧教育,13日抵龙山寺考察,14日在灵泉寺住持善慧法师陪同下,访问南瀛佛教会,后再赴台北第一中学、师范学校等处考察,南瀛佛教会于江山楼内支店为其举办欢迎班级会,至二时半始散。忠妙法师随之又到中南部考察佛教,后由高雄乘轮船返回厦门。闽南佛学院出身的南普陀寺僧人慧云法师于民国十八年、民国二十三年造访台湾,曾到台南开元寺,与真常法师同游屏东诸佛刹,期间曾到超峰寺参访,对龙湖庵的清修活动大为肯定,并在《大岗山龙湖庵万年簿序》对龙湖庵作了长篇介绍,刊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出版的《南瀛佛教》第14卷第3号。闽南佛学院学僧隆耀法师亦曾受台南开元寺之邀,赴台参与传戒活动。

  来南普陀寺参访的台湾僧人如:宜兰人达果法师曾于民国四年(1915年)前来厦门南普陀寺等寺院参访,历时数年后才返回台湾。

  来南普陀寺受戒的台湾僧人如:台北县人慧岳法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于厦门南普陀寺受具足戒。

  台湾僧人在南普陀寺活动大都是短期的,其具体活动内容有多方面:一是教书。当时有少数台湾僧人在闽南佛学院教书,如民国三年(191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内埔的演音法师,曾赴大陆随侍圆瑛法师,并至闽南佛学院任教,他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我在南普陀闽南学院当教授,住上七个多月,当时教了七十多位学生。我翻开名册上的学生,一批批都仔细调查,有台湾贤顿法师亦住四个多月,课程全上唯识显性论,而我一人要教了七十多位学生,真是没办法!又不是铁打的身子,只是肉体而已。以后慧宣老法师又找另一位法师做我的副讲,大概唯识尚未讲完,日本军又发起战端,杀到南京,糟了!心里真急,只是凡夫身呀!我告诉大家:‘现在国家正乱,大家解散,等待太平时再信通知大家。’”[1]二是学法。如台湾岡山湖内庄人心灿法师,于民国十三年到厦门的南普陀寺,进入景贤佛学社,亲近性愿法师学法,后到厦门妙释寺担任香灯的职事。三是考察。如台湾僧人德林法师曾于1929年7月到南普陀寺考察,返台后,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出版的第69号《中道》杂志发表了《南普陀与闽南佛学院》,详细介绍了南普陀寺的沿革和闽南佛学院的概况,并记述了他与闽南佛学院教务主任及《现代僧伽》主笔大醒法师的交谊,是在二人于《现代僧伽》、《中道》两杂志上投稿交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2]

  闽南佛学院创办后,前往就学的台僧川流不息。曾在安徽佛教学校、武昌佛学院、南京法相大学就读过并曾游学闽南佛学院的真常法师,在介绍台湾青年僧人前来大陆求学时,仅推荐闽南佛学院一家。达虚法师由真常法师介绍进入闽南佛学院求学后一年,在台湾《南瀛佛教》发表介绍闽南佛学院生活的《求学一年的回顾》,他以亲身体会,鼓励有心求学的台湾僧人到闽南佛学院就读,他认为:“如果因经济不许或学历未足不能到内地进入佛教专门学校者,如能通解汉文就可以到闽南佛学院研究学识。”[3]达虚法师刊登于《南瀛佛教》第12卷第5号的《厦门来信》,叙述了赴厦行程平稳、院长人品高尚、学院组织严密、作者对所授课程的适应、厦门与台岛各方面并无差别、厦门的商业、交通、人情、政情等都很适合台僧生活,令读者读后对闽南佛学院的向往会油然而起。由于求学者甚众,闽南佛学院不得不发出告示:“各方学僧欲来本院求法者,须在本院招考时期,方可来厦投考,免得徒劳往返!并请诸方大德注意,不在本院招考期中,望勿介绍学者来厦。”[4]

  台湾佛教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评介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的文章和信息。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界的代表刊物是《南瀛佛教》,此刊从创刊到终刊,发表了大量有关评介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的文章和信息,大大沟通了两地的佛教信息,是台湾佛教界了解南普陀寺乃至闽南佛教的窗口,成为两地佛教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活跃了两地的僧人往来,推动了两地佛教界的良好互动。《南瀛佛教》刊发的有关评介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的文章,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对在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台湾僧人介绍。如台湾玠宗法师是毕业于闽南佛学院的高材生,返回台湾后成就了一番事业,《林玠宗氏略历》对其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5]。《闽南佛学院毕业式》则报道了台湾中坜圆光寺的达虚法师毕业于闽南佛学院的情景。[6]第二,闽南佛学院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时经常在《南瀛佛教》上发表文章的,有时任闽南佛学院的教师蕙庭法师、大醒法师、达如法师,时为闽南佛学院学僧的慧云法师、仁性法师、望亭法师,时为闽南佛学院的监学谛闻法师等。《南瀛佛教》能吸引如此之多闽南佛学院僧人投稿,不仅彰显出厦台两地佛教界的良好互动,也说明台湾佛教界在时刻关注闽南的动态。第三,毕业于闽南佛学院的台湾僧人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微隆法师发表了《对于台湾佛教的希望》、《中国佛教之现状》、《怎样养成完善的僧格》、《厦门的佛教见闻》等文章,对大陆的佛教和台湾的佛教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宽海法师、宽苍法师、玄达法师等学僧也为《南瀛佛教》写了不少文章;达虚法师撰写的稿件更是连续刊出,如描写他在闽南佛学院求学生活的《海滨日记》,曾连载四期,他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31日在厦门兜率陀院撰写的《春气荣荣的南普陀》,以简洁的文笔,向台湾读者介绍了南普陀寺的全貌,[7]作者虽然旨在动员吸引台湾青年僧人到南普陀寺学法,到闽南佛学院求学,但也无意中保留了一份20世纪20、30年代南普陀的珍贵史料。

  由于南普陀寺在日据时期与台湾佛教关系密切,几乎成为联结两岸佛教的纽带,一些福建法师即在此获得赴台机缘。如福建福鼎人盛云法师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南普陀寺结识观音山宏妙法师,宏妙法师相邀并陪同他来台湾,先至观音山凌云寺,两个月后即被聘为维那之职,两年后兼任副住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任基隆慈云寺之请,任住持十年,后来移锡台北圣观寺。

 

二、漳州丹霞山南山寺

 

  漳州丹霞山南山寺为全国寺庙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漳州市九龙江畔丹霞山麓,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太傅陈邕被谪,建宅漳州龙溪南山下,后舍宅为寺,初名“报劬寺”,其女金花削发为尼,在此出家。后由常公和尚主持,常公和尚改寺名为延福禅寺,亦为开山祖,继之者有桂琛、文益等。唐会昌五年(845年),寺因武宗灭佛被毁。宋乾德六年(968年),陈邕裔孙陈洪进之子陈文颢任漳州刺史,重建报劬院,于开宝三年(970年)完成,延请禅宗青原系雪峰义存的三传弟子、玄沙师备的再传弟子玄应禅师前来住持,参学者云集,兴盛一时。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玄应得法弟子仁义禅师继主法席。此后,报劬院更名“崇福寺”。皇祐年间(1049~1054年),由显微禅师主掌寺院,寺宇修葺一新。高僧契嵩曾应请,于嘉祐四年(1059年)撰写《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以记其盛。南宋时漳州号称“佛国”,境内寺院600余所,崇福院为最,在佛寺僧众常500人,广传禅宗临济宗,被誉称为“南州法窟”。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崇福禅院改名为南山寺,时释僧雄、释连山两位僧人发愿刺血写经,历时三载,写成《华严经》八十一卷,为南山寺传世之宝。崇祯年间(1627~1644年),临济宗亘信禅师住持寺事,弘扬佛法,听众常逾千人,法席盛于闽南,南山寺也成为闽南著名道场,号称临济宗喝云派主庭。喝云法嗣遍布漳州、泉州、厦门、福州等地。亘信之后,南山寺由亘信得法弟子超元、超极及景峰等喝云高僧先后住持。景峰之后又有怡石、有情诸名僧传灯续焰。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情弟子佛乘接任南山寺住持,将南山寺修葺一新,并向朝廷请赐《龙藏经》,得光绪皇帝恩准,颁赐《龙藏经》全部,装载二十四箱运回南山寺。佛乘还礼请佛学、符济二长老在南山寺开传“三坛大戒”,使湮没多年的闽南戒坛得以复振。清末以来,南山喝云派名僧辈出,有喜参、喜滔、喜昌、宏船、广洽、广净、广纯、广义、广余、妙灯、转逢、转物、转兴、转武、转岸等。南山喝云僧一度住持南安雪峰寺、同安梵天寺、厦门南普陀、厦门万石岩、龙溪白云岩,故有“五云朝南山”之说。当时喝云僧人在闽南发起佛门变革,将丛林住持“世袭制”变为“选贤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山寺实行“选贤制”,南山喝云祖庭所属寺庙也相继由“世袭制”改为“选贤制”。喝云寺僧还远布江浙、台湾、东南亚。

南山寺喝云派僧人常到台湾游化,南山寺创办的“南山佛化学校”还面向台湾招生。民国十五年(1926年),南山寺创办“南山佛化学校”,以“陶冶德性,启发知识,造就僧才,经法利生”为宗旨。民国17年(1928年),又招收专修科一班,学生多为僧伽。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山佛化学校面向台湾招生,并在台湾《南瀛佛教》刊出的招生广告称:“设立旨趣:励我佛精进无畏之精神,促国民教育之圆成与普及,俾优游佛化之一一,国民以超然之念,储应世之能,将以之保我民族行使民权,富裕民生,以之扶助全球弱小民族而进世界于大同为宗旨。”暂开部级:“(一)小学部,前后六级;(二)专学部。”教授学科:“小学部课程:依大学院规定惟后期酌加佛学,每周一时或二时。专学部课程:英文、算学、科学……讲授;三民及其他学科……阅看;佛学……笔授。”招收学生:“全国比丘僧之弟子、全国比丘尼之弟子、全国优婆塞之子女、全国优婆夷之子女、全国正信男子之子女、全国正信女子之子女、侨外各职民众之子女、当地各业民众之子女。”入学费用:“斋费:每学期收银拾六元(出家二众免纳)。学费:免收。书籍费:小学免收,声学代买。制服费:初入学时交六元。幼童费、童子军费、救护费:初入学时交四元(多还少补)。学生会费:每期大银五角。童男童女洗衣费:每期约二元。”入学手续:“就近经过本校国内国外各接洽处之审定专函(签名盖章)保送来校缴清各费后即可按试插班入学听课。”入学资格:“小学部:年龄在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无诸疾病。专学部:年龄在十六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汉文优美英算稍有根底身体健全无诸癖嗜者。”接洽处:“一、厦门,南普陀佛学院(中略)。二、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三、台湾,新竹大湖庄法云寺。四、本校。校址:福建福州漳州南山寺。海岸接待处:厦门南普陀。”开学时间为九月一日。发出此招生广告的是“教务长:释太虚、释常惺,事务长:释性愿、释转逢。”[8]这则漳州南山寺办的佛化学校的广告,不仅阐明了办学的目的、开设的班级、教授的课程、招收的范围、入学的费用、入学的条件,还具体例出接洽的地点是厦门、台湾两地,可见当时在台湾可以代招赴闽就读的台湾僧人,闽、台两地佛教界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亦可得知当时闽南的漳州南山寺、厦门闽南佛学院与台湾新竹的法云寺、基隆的灵泉寺的互动关系。

  台湾僧人前往南山寺的如:台中人贤顿法师于1921年18岁时投入福建漳州南山寺,礼觉定法师剃度出家,在寺中依师礼佛诵经,学习佛门仪规,达数年之久。台北县人智性法师曾作为鼓山妙莲法师侍者,随妙莲法师前往漳州南山寺,曾担任南山寺监院、客堂等职,在南山寺驻锡数年。

  南山寺的僧人前往台湾驻锡的以海伦法师最具代表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南山寺海伦法师驻锡台中清水紫云岩,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大整建。

  南山寺的僧人游化台湾的有如:在南山寺出家的闽南高僧会泉法师曾四次赴台弘化;[9]任南山佛化学校事务主任的会机法师,曾于1912年到台湾弘法;南山佛化学校教师的觉三法师,曾于1929年为筹集南山佛化学校经费,前往台湾募化。

 

三、泉州鹦鹉山承天寺

 

  泉州鹦鹉山承天寺位于泉州崇阳门之东南,原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别墅。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留从效舍之为南禅寺,僧省澄为第一代住持。宋景德四年(1007年)敕赐承天禅寺。以后历代各有扩建,寺规模宏大,素有“闽南甲刹”之称。全盛时殿宇达40多座,有田千顷,常住僧人1700多人。清末,承天寺有一尘寺、光孝寺、九曲寺、圆常院等分院,各有住持,事权不统一,殿宇破落,庭院荒芜。后由莲鹫法师协调整合,统纳入承天寺,并由莲鹫法师任住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云果法师奉师命出任住持,逢会泉法师驻锡承天寺,云果法师不幸染疾,示寂前遗命,举会泉法师为承天寺住持。

  承天寺僧人赴台湾讲经,如在承天寺依会泉法师出家的宏船法师,曾随会泉法师三次赴台讲经。承天寺僧人到台湾募化,如云果法师曾东渡台湾,将募化的钱用以修复大雄宝殿与禅堂。承天寺还邀请台湾僧人参加研究会。如民国十四年(1925年),台中人玠宗法师应福建泉州承天寺之请,参加第一次最新东方理论学研究会。

  泉州承天寺目前在台湾的影响,与惠安人广钦法师有关。广钦法师于宣统三年(1911年)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法师要求出家,转尘法师命修苦行的瑞芳法师为他剃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钦法师来到台湾,将其在土城开山的寺院命名为承天禅寺,这是因为他出家在泉州承天寺,为追念师德,故以承天寺命名。

  位于新店市的广照寺,其开山也为泉州承天寺高僧广钦法师。据苏镜潭于1953年撰写的《广明岩记》载:“民国三十七年冬,广钦法师自福建渡台,于新店镇碧潭左岸之日产破屋以蔽风雨……,咸称果子师,争谒者日众,或以世事叩询,所答偶符,遂称谓半仙……。翌年其破屋坏漏不堪,语余无须修葺,愿觅穴居,乃议择狮头山之石岩凿石作穴,穴开洞成,广师移锡来兹,而归依信徒咸集。越载,励志社购其破屋为宿舍,售得旧台币四千万元(?)。既获巨款即扩大其洞外经营,累石为庭,新筑东室……增前庭拜殿……,镇内外士绅之捐助不克备述。轮奂精美,寺貌既成,环境幽邃,朝夕参诣者众,未几,笃信士女倡议,扩充经建庸资山川景色,殊属美举,另于北侧峭壁之下别开一洞,初以洞外粗建木屋为休憩处,继则奉佛课诵与广明岩争光比美,别号广照寺,广师尤常驻锡于斯。”由此可得知,广照寺的创建,最早源于闽南高僧广钦法师在此清修,最早为木屋休憩处,因信众日增,故在此修殿。后又经过多次修建,遂成今日规模。寺中大雄宝殿石柱上的楹联为:“广演种种妙谛当知此处即佛国,照见如如自性何须他方寻法王。”署:“广钦和尚开山纪念”,以“广照”为上下联的题头,再加上楹联的署题,显示出广钦法师为广照寺开山的地位。

  位于台北土城的广承岩,是广钦法师于1969年开山创建。广钦法师于1985年圆寂后,广承寺为了纪念这位开山祖师,于1976年在大雄宝殿石侧修兴建了广钦纪念堂,又兴建了广钦宝塔一座。广承岩在兴建过程中,得到弟子传斌法师的大力协助。传斌法师俗姓王,名振文,1918年出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来台湾,1967年于土城承天寺依广钦法师剃度出家,并在台北临济寺受具足戒。

承天寺(王艺铭/摄影) 龙山寺(王艺铭/摄影)

 

四、安海龙山天竺寺

 

  安海龙山天竺寺为全国寺庙重点保护单位,位于泉州晋江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初名普现殿,又称观音殿,因位于龙山之麓,故也称龙山寺。相传肇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年),民间传说此处原有一棵浓荫匝地的古树,东汉时有位名叫一粒沙的僧人认为此树神异,雇请巧匠将其雕成流传至今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历经兴废,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虽不少沿海寺庙被毀,但龙山寺仍然岿然独存。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及其侄施韬等相继捐资重修和扩建的。全寺规模宏伟,具有浓厚的闽南色彩。寺中大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通高4.2米,系用一根巨樟雕成,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迭如帽状。面部庄严慈祥,主手合十胸前,两侧旁支1008只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执法器,或持书卷,或空手,姿态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莲台。殿前还有两根浮雕青石柱,飞龙蟠绕,龙足各抓一鼓一磬,若击之,鼓磬各显其音,锵然有趣,为闽南独特的石雕工艺。

  龙山寺与台湾关系极为密切,随着闽南移民移居台湾,故乡龙山寺的香火也被带到台湾,据称台湾目前以龙山寺命名的寺宇有490多座(一说450多座),其中最有名的有彰化鹿港龙山寺、台北艋舺龙山寺等。

  由于安海龙山天竺寺与台湾关系如此密切,台湾各龙山寺的信众常来安海龙山天竺寺谒祖进香,有的前来恭请观世音菩萨分灵住台,享受台湾信众的香火。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台南信众蔡永胜来安海进香时献上的一面三角形香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安海的祖寺中。

 

 

注释

[1]演音老和尚:《演音老和尚开示录》,楞严精舍1993年版,第283页。

[2]释如斌:《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研究——以闽南佛学院为例》,2000年7月打印本,第72页。

[3]达虚法师:《求学一周年的回顾》,《南瀛佛教》第13卷第7号。

[4]《现代僧伽》第四卷二期,第106页。

[5]台中恳亲会:《林玠宗氏略历》,《南瀛佛教》第4卷第3号。

[6]《闽南佛学院毕业式》,《南瀛佛教》第14卷第9号。

[7]达虚法师:《春气荣荣的南普陀》,《南瀛佛教》第14卷第3号。

[8]《支那南山佛化学校招生》,《南瀛佛教》第6卷第6号。

[9]何绵山:《会泉法师与台湾佛教》,《闽南》2009年1期。